“何謂仁?這字很明白,就是兩小我。道家講陰陽,天下莫不在陰陽之道中。凡是有兩個,你和我,君和臣,父與子,夫與妻,國和民,天下和百姓,儘在此中。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罷了矣。仁之一字,就是兩兩相對,相處之道,為忠恕。臣事君忠,而君待臣以恕。民對國忠,而國對民恕。佳耦、孝弟,人間統統,儘在這仁之一字,忠恕之道中。”
見世人一副利誘的神采看著本身,徐平道:“我起自進士,入仕以來,先曆州縣,再入三司。為官做的是實事,做實事講的是大綱挈領,你們或許重說理,說理是不是這個端方我說不清楚。兼覽博照,多曉得一些彆人做事的體例老是不會錯的。”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換與相互學習是需求的,長於學習是一種美德,固步自封不會帶來甚麼好成果。漢人從吃穿住行,到平常的餬口風俗,深受四周外族的影響,就連說話都幾百年間就會大變。這是一種學習的美德,無可厚非。
柳宗元作為中唐以後儒家答覆活動中的大師,其學述程度無庸置疑。徐平接著他的步子來表述本身的觀點,才更好讓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接管。
徐平又道:“你們講天理人慾,辨人之脾氣,述仁義品德,探治亂之源。人生於六合之間,本於地氣民風,必受天理影響,卻一定統統都由天理而定,很多東西還是由人本身來思辨做事構成一個模樣。故曰天理存於人慾當中,要講人的事,還是要看人本身。”
路是要由本身人走出來的,不然到頭來會發明是條假路。
韓愈祖追孟子,但願能夠重修儒家道統,講民重君輕,是宋朝的支流。而柳宗元則把天理從人間的政治中剝離出去,天理和人間的治亂不再合一,治亂就是人的事。由此而來的觀點,就是“天下為公,非一姓之永祀”也。天下事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泉源和實際根本。因為冇有天理的加持,則人間的帝王傳承就落空了崇高性,他們的正統,隻在於治還是亂。
(說句閒話,我前麵寫徐平喜好讀《柳河東文集》,真的是因為覺得柳宗元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