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尋衣,我曉得你現在冇表情喝酒,但……不要孤負我一番美意。”
榮王爺的言外之意是“此事錯在蒙前人言而無信,但蒙前人我們獲咎不起,是以皇上隻能拿你開刀,以‘莫須有’的裡通本國之罪將你正法,停歇搶糧風波。”
正所謂“眾口鑠金”,一旦流言四起,大多數人都會邪心作怪,將人道中的惡闡揚的淋漓儘致,對柳尋衣的“醜事”津津樂道,乃至胡亂編排。至於本相如何?到時底子冇人體貼,亦不再首要。
趙禥大喜過望,趕快端著酒杯來到呆若木雞的柳尋衣麵前,愁悶的眼神透著一絲淡淡的火急。
此一節,榮王爺、錢大人、賈大人這些曉得後果結果的朝廷重臣皆心知肚明。隻不過,他們當中有人在推波助瀾,有人在明哲保身,有人雖心生可惜,卻也無可何如。
活在一個冇有公義的天下已是萬分不幸,如果任由那些貪財慕勢,為虎作倀的人淩辱擺佈,更是不幸中的不幸。
“也罷!可貴我兒有情有義,讓他喝一杯便是。”榮王爺揮手製止不竭朝柳尋衣逼近的一眾甲士,勉為其難地承諾道,“但……僅此一杯!”
要麼聽天由命,任人擺佈,草率閉幕本身可悲、不幸又好笑的平生。
心念及此,柳尋衣的心彷彿被人用刀掏空普通,淒入肝脾,哀感頑豔,哭笑不得,萬念俱灰。
如此一來,朝廷殺柳尋衣就不是鳥儘弓藏,兔死狗烹,而是適應民意,為國除害。
畢竟,眼下能救他的人……隻要他本身。
望著言辭古怪,不竭朝本身擠眉弄眼的趙禥,柳尋衣不由一愣,稍作沉吟,驀地響起他事前塞給本身的紙條,頓時眉心一蹙,看向趙禥的眼中出現出一抹濃濃的猜疑之色。
貫穿趙禥的良苦用心,柳尋衣的心中既打動又慚愧。畢竟,這已是趙禥第三次為他鋌而走險。
柳尋衣一死,既能停歇糧倉被搶的風波,又能保住朝廷的嚴肅,還能替皇上出一口惡氣,同時令西府與清風的合作更加緊密。一舉四得,何樂而不為?
垂垂認清世道艱險,民氣叵測,令柳尋衣痛徹心扉,亦令其大徹大悟。
第一次,他幫柳尋衣給身陷皇宮的趙馨送信,雖被秦衛偷天換日,但趙禥的初誌卻無庸置疑。
要麼寧死不從,抖擻抗爭,死也要死的轟轟烈烈,毫不能讓卑鄙小人稱心快意。
柳尋衣不著陳跡地將紙條於袖中緩緩展開,將信將疑地接過酒杯,同時朝紙條偷瞄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