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點了點頭:“安南緊靠大明,如能併入大明版圖,西南就多了一道樊籬,好處自是不言而喻了?”
楊崢這時轉過甚看了一眼夏元吉,俄然問道:“夏大人,眼下安南另有多少人?“
楊榮道:“百萬人丁,若能鎮守稅收自是大大的好處,成祖用了二十年管理安南,都未曾收到稅收,這好處看得吃不得!”
楊崢哈哈大笑道:“收不到稅收,不代表不能收,這點楊閣老同意麼?”
楊榮有些不平的道:“甚麼好處,老夫隻看到了我大明將士墮入了無停止的交戰,每年朝廷戶部為了對付這些戰事,不得不將大把的銀兩投入安南,好處半分冇看到?”
楊崢點了點頭,跟著拱了拱手道:“有楊大哥這句話兒,我就放心了?”說著眉頭一皺道:“小弟想問,都說民氣似水,民動如煙,老百姓的心,實在是最好把握的,他們就像河裡的水兒一樣,隨時隨地都在竄改,待之善則清,待之不善則渾,隻要我們用心去做,體例得宜,讓他們歸順我們並不是甚麼難事,為何我大明安定安南已有二十載,此民氣卻還不如當初呢?“
這個題目問得有些鋒利,饒是大學士楊士奇一時也不知該如何作答,要說民氣如此,大明多少要負些任務,當初大明應陳氏之邀,攻陷了安南,可朱棣在辦理上不得其法,無可製止的擾亂了安南百姓的餬口,加上派往越南的官員,常常以高壓節製,使本地人大感困苦,從數次調派的巡查的官兒送返來的記錄上看,“交人(越南人)苦中國束縛,又數為吏卒擾亂,常常起附賊,乍服乍叛。”
楊崢道:“百萬人丁,若能征收稅收,這但是一等一的好處?”
洪武十四年推行裡甲軌製。在此根本上,對天下人丁按所處置職業,首要分為民、軍、匠三類,停止造冊登記。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春秋、丁口、田宅、資產等,一一登記在冊。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麵用黃紙,故稱黃冊。按規定,黃冊十年一造,每冊一式四份,彆離上報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這項軌製雖在元朝的戶籍軌製上生長起來的,非常詳確,並且戶籍軌製非常嚴格,比如有“軍戶”、“民戶”、“yin陽戶”、“樂戶”等等。各有各的戶籍,不得混合。
實在不但是他承認,場上的眾官兒也承認,安南若能順利收取稅收好處的確很多,可這些年安南一向不評定,收取稅收成了一紙空文,還談甚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