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興言感同身受,心中可惜。
咳,在哪山唱哪歌。
既然認定高文是一個憤世疾俗的才子,就不能直接談錢這類糞土物。不然如果一開口,被人家一口回絕,這事也就談不下去了。
《論語》是儒家典範《四書》中的第一本,也是科舉開端的出題範圍。省、中心一級的測驗也就罷了,孺子試三場測驗第一場縣試,大多以書中句子做題目。大明朝有一千多個縣,每年縣試,隻怕有五六百個縣以《學而》和《裡仁為美》為題,讀書人若要插手科舉入仕作官,必須精研此書。
貿易構和這類事情不能急,誰先開口先亮出本身的底牌,也少了迴旋餘地。
此乃《論語》中的名篇,觸及到義與利的乾係。在這篇文章中,孔子以為,冇有仁德的人不成能悠長地處在貧苦或安樂當中,不然,他們就會為非反叛或者驕奢淫逸。隻要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類思惟是但願人們重視小我的品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渝,保持時令。
高文身為民狀不但不讓人輕視,反叫俞興言有點欣喜,也暗自為本身慧眼識珠而對勁。
“甚麼!”俞老闆低呼一聲,騰地站起來,氣得滿麵通紅:“辱及賢人,一派胡言,是可忍孰不成忍。你甚麼身份,膽敢滿口胡……”
可這老頭扯了半天冇用的東西,死活也不進入正題,倒是個費事,真是個奸商啊!算了,就彆華侈時候了,還是我先說吧。
吃了幾瓣橘子,高文用棉巾擦了擦手,笑道:“和老先生說了這麼多話,小子真是相見恨晚,不曉得你本日過來尋我所為何事?”
作為一個有功名的讀書人,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特彆是在品級森嚴的明朝,若你同賤役多說一句話,那就是失了身份。不過俞老闆經商十餘年,和藹生財,常白天和淺顯勞苦大眾也不曉得打過多少交道,和同窗同年比起來,內心中卻冇有多少諸如此類的陳腐看法。
這一句出自《論語》裡仁篇,意義是冇有仁德的人不能悠長地處在貧苦中,也不能悠長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聰明的人則是曉得仁對本身無益纔去行仁的。
那麼,用甚麼典故好呢?“文君當爐”還是“生財有大道?”
可不提這事也是不成的,過得半天,俞興言心中急噪起來。正考慮說個典故,把話題引到經濟民生上去,然後裝著不經意的模樣問問高文稿子的事情。這也是這個期間文人來往時的潛法則,若你一開口就急吼吼地切入主題,未免叫人看輕。說話說事可不是寫詞話開門見山,真要對比約莫相稱於作文。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弄些彎彎繞繞也顯不出你的學養和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