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天下開物成務之故,皆視所知以起。”
幸虧有範文在,高文也用不著費阿誰腦筋,徑直在卷子上寫到“誠之明也,以其道決之罷了。”這是破題。
公、侯之國為大國,卿祿居於君祿非常之一也,大夫祿居於卿祿四分之一也,上士之祿居大夫祿二分之一也,中士、下士轉相倍。庶人在官者,未命為士者也,其祿比上農夫。士不得耕,以祿代耕也。
當下就提筆寫道:“稽祿製於各國,見先王之權焉。夫祿一也,君卿以國殺,而不殺於大夫士。先王之權也所覺得經乎……”
第三題的題目是《天命之謂性》,出自《中庸》是開篇的第一句,“天明之謂性,率性之惟道;修道之謂教。”
“終究考完了,終究能夠大吃一頓了!”高文四十五度望天,眼睛裡滿是打動的淚花:“這場院試,我好慘!”
聽人說,今科主考官徐大人但是翰林編修,眼睛天然是不瞎的。如此,高文也冇有甚麼可擔憂的。
接著敞亮的燈光,接著抄第二題《大國處所百裡》。
高文現在正處於亢奮狀況,手心、頂門心、腳心、背心發熱,有種說不出的愉悅。作為暗淡的光影裡,看著滿紙淋漓的墨汁,心中這才吃驚:這篇文章有五百來字,如何也得抄上一個多小時,我如何感受不過是一瞬?
……
接下來就是承題,承題遵循八股文的格局,當以“夫”開端:“夫至誠非成心為知,而道固可之前知也,所謂誠則明著也。”這一句原作者說得好,不得不說,馬世奇是個有學問,且有大聰明的人。這句話是說,至誠不能成心為之,就好象佛家所說,那就是著了相。人隻要在學習和感悟,明白何為六合之大道以後,自但是然就能曉得如何瞻望。而如何進步小我涵養和境地,關頭在一個“誠”字。
第一題《至誠之道》是這三道題目中最難的,普通人如果學藝不精,拿到手以後,估計要想半天賦氣弄明白究竟是如何回事。冇錯,這是上截塔題,取的是《中庸》中“至誠之道,可之前知。國度將興,必有禎祥。”開首四字。這一句在書中也不起眼,可接下來一句卻非常馳名,“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這句話如果要延伸開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考生寫文章,寫著寫著就輕易偏題。並且,這個題目有點大,用一句話來破題倒是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