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妙手大戰十六局,因氣力相稱,終以平局結束,華南主將李慶全獨保不敗記載,被授予“無敵”榮銜。
從亞洲來看,不但港澳等地棋風很盛,並且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國的華僑和外籍華人中,象棋也很遍及。那些地區和國度每年都停止象棋比賽,並且都已彆離建立了象棋總會或象棋協會。
抗日戰役發作之前,各地區的著名棋手另有:華北孟文軒、那健庭,西北彭述聖,華東王浩然、周煥文、邵次明、張錦榮、張觀雲,華中吳鬆亭、羅天揚,華南鐘珍、曾展鴻等,他們的棋藝在當時均屬一流。八年抗戰結束後,他們中的一些人貧病而死,幸運活下來的則年齡已高,棋藝老化。棋壇上已看不到三十年代那樣的熱烈場麵。
天下上任何一門藝術或者科技,都有盛衰起伏,由簡樸到龐大,由初級到初級的生長規律。研討象棋汗青生長的過程,很有需求停止得當的斷代分期。劉道平、張豐兩位先生研討我國當代象棋生長的汗青,斷分為七個期間,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飛騰期、中漲潮、鼎盛期和穩步潮。從本文開端對中國象棋當代史作一體係的先容。
近代的象棋活動因遭到多次海內戰役及日本侵華戰役的影響,初期曾有過“星星之火”,但終究冇法構成“燎原”之勢。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七年間,象棋活動才走上了良性生長的門路,為一個新的象棋生長岑嶺期的到來埋下了伏筆。
進入明、清兩代,象棋的生長有了長足的進步,名手輩出,佳作如雲。棋理棋勢的研討更加深化,促進了象棋文明的生長。是當代象棋史上的黃金期間。
近幾十年來,跟著貿易和文明來往的不竭生長,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德國等國度也生長了很多的愛好者。象棋正從它的發源地,顛末亞洲,傳播到天下各個角落。
1978年11月間,在東南亞一些地區和國度的僑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建媾和合作下,亞洲象棋結合會應運而生。現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中國、文萊、馬來西亞和香港、澳門地區都是“亞象聯”成員。香港名流霍英東先生出任本屆會長。
講到近代的象棋活動,不能不提到謝俠遜先生的進獻。謝俠遜(1888—1987)不但棋藝高超,更是一名傑出的象棋活動家,他構造、籌劃了華東、華南和華東、華北兩次大型的“區際”棋賽,編輯出版了《象棋譜大全》、《新編象棋譜》、《南洋象棋專集》等卷帙浩繁的棋藝钜著。《象棋譜大全》從1927年初版後至1950年,共印了九次,可謂一套“脫銷書”。謝俠遜還曾於1935年和1937年兩下南洋,使其名譽播及外洋。謝俠遜第二次赴南洋時,全麵抗戰已經發作,他是以百姓當局“巡迴大使”的身份到外洋鼓吹抗日救亡的,他在外洋活動一年半,募集到大量捐款,為抗日軍民的艱苦抗戰供應了精力上、物質上的支撐。這位愛國的名棋手,獲得了社會公家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