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象棋曆史故事[第1頁/共6頁]

?唐玄宗李隆基登皇位後,將“棋待詔”(以圍棋或象棋為正式職業,並支付朝廷薪俸的人)官職正式定下來,而後一向持續至南宋末,用時達500多年。李隆基既喜好圍棋也愛好下象棋。他常與楊貴妃對弈,其下象棋的體例又非常新奇,不是在棋盤上落子,而是以人代棋子。命數十名富女為棋手,在胸上綴以棋子之稱呼,棋盤則畫圖在宮殿金磚地上,在楊貴妃那“鶯聲燕語”中,宮女隨之走動弈棋,那博弈的景象的確豪華風趣。以人代棋的走法被傳入日本後,蛻製成日本的“將棋”。?

《閱徽堂條記》卷二十四《灤陽續錄,有一則風趣的故事:???景城北岡有玄帝廟,明末所建也。歲久,壁上黴進成峰巒起伏之形,望似遠山籠霧,餘幼時髦及見之。廟祝棋羽士病其晦味,使畫工以墨鉤勒,遂似削圖方竹。今廟已紀儘炙。棋羽士不知其經,以癬於象戲,故得此名。或覺得齊姓,誤也。棋至劣而蘭交勝,整天丁丁然不休。對局者或倦求去,至長跪留之。嘗有人指對局者一著,街之次骨,遂拜綠章,詛其速死。又一少年偶誤一著,羽士幸勝,少年欲改著,喧爭不準。少年粗篆,起欲相毆,惟笑而卻避日:“任君擊折我勝,終不能謂我本日不堪也。”亦可雲癡物矣。???

???在冗長光陰中,象棋的棋法由簡到繁,由粗到精。北宋重臣司馬光是個馳名的象棋迷,他曾有“閒敲棋子燈花落”之句。他將2人對局改成7人相鬥,稱作“七國象戲”;後晁補之又把棋局擴大縱橫19路,棋子加到98個,名之“廣象戲”。但終因煩瑣、冗贅,棋藝低下而不得風行。直至北宋末南宋初,象棋生長逐步定型。即構成棋盤10路、橫9路、有界河、“將”在九宮以內的佈局。宋朝《事林廣記》中就記錄著中國當時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據發明的宋朝象棋恰是32枚,其正麵刻有楷體漢字,後背刻有實體象形圖案,今後,銅鑄或木製的陰文塗色棋子代替了之前的立體象形象棋。20世紀70年代在福建泉州後渚港出土的南宋末年木製沈船,在船艙出土了20枚木製象棋子。它們很有能夠是海員和搭客的遊戲東西,申明南宋期間象棋已相稱提高,這是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象棋什物。?

?在清朝紫禁城是宮內廷,帝王後妃們為打發孤單冷僻的宮中餬口,也常常以下棋打牌為賭,來散心、解悶、澆愁。北京故宮博物院內收藏著諸多棋類,此中有一副新奇精美的蒙古象棋,與上述宋朝象棋子無甚大不同,棋子為32枚:將2、車4、馬4、象4、炮4,但無“士”,“卒”卻比當今多4枚。清宮藏蒙古象棋形狀為立體象形象棋。其“將”飾清朝騎馬武將形,頂戴花翎,身穿黃馬褂,佩弓箭撒袋。一方騎紅馬,黃地花馬搭;另一方騎黃馬,紅地花馬搭。“炮”為端坐獅子形,一方滿身黃色,爪下按一圓球;另一方綠色黃尾巴。“車”為馬拉棚車形,車棚內端坐一人,一方黃馬拉紅車,綠車棚,車棚兩側均開方窗一,坐車人身著綠衣;另一方紅馬拉紅車,綠車棚,車棚兩側均開圓窗一,坐車人身著紅衣。“馬”為站立馬形,一方黃色,黑鬃黑尾;另一方駝色,黑鬃黑尾。“象”為站立駱駝形,一方黃色,另一方駝色。“卒”為端坐人形,一方為頭戴清朝官帽,身著黃色衣服;另一方免冠禿頂,身著紅色花衣。關於蒙古象棋如何走法,解釋最為詳確的是清人葉名豐的《橋西雜記》。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