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遊移了一下,心機最機靈的翟鑾道:“撫遠伯,一統論,還是居正論,的確有所爭論。觀撫遠伯的文章,彷彿更推許大一統。那如果遵循撫遠伯的講法,元朝算甚麼?是不是也算大一統?若元朝也算,他們苛虐中原,遺禍無窮,把漢家百姓視作牲口奴婢……這,這事情怕是說不疇昔吧!”
“撫遠伯客氣了,客氣了。”
王嶽這篇文章,以大一統破題,就是直指理學的汗青觀。
“當然是無可厚非,我大明得國之正,冠絕古今啊!”
因為王嶽的這篇文章,看起來堂而皇之,冇甚麼題目,乃至在大明士人的認知內裡,也就是如此的。
“啊?”霍韜大驚,“撫遠伯情願與我們陳述?”
霍韜和李時也都跟著點頭。
一脈相承,均是正統。
是不是直到冇了南唐,宋朝纔是正統,之前的後周不算正統呢?
自從秦漢隋唐,都是如此,冇有甚麼不同。
“如何會不肯意!他登壇講學,不就是要說這事嗎!”
莫非說這是處心積慮的成果?
既然不是大一統王朝,也分歧於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那該如何描述呢?
“隻要做到了這一點,我信賴以諸公的才乾,天然有體例措置大元朝的題目,或是歸入大一統,或是解除在外……這事情的關頭是我大明夠不敷強!這些年來,固然燕雲之地還在,但是河套呢,交趾呢……我們可放棄了很多處所,如果不儘早改正,我怕有一天,我們也要麵對一統和居正的糾結了!”
任何學問,都講究個邏輯自洽,如果說不清楚,有盲區縫隙,那就要一點破而全線崩潰……正因為,如此,曉得這篇文章短長的人,纔不免心驚肉跳,不寒而栗。
“師父,三位閣老有些迷惑,不曉得您能不能解答啊?”
但是身為學者朝臣,又如何會看不出王嶽的鋒芒所指。他拿一個在明朝底子不是題目的題目,要斬的恰是理學的頭,要對於的是那位跟他一樣有“子”之稱的朱熹!
王嶽笑道:“自從我太祖天子北趕大元,光複燕雲以後,兩宋三百年的爭辯,就跟兒戲普通!煙消雲散,不值一提。”
是搏命保衛朱子,還是丟棄理學,轉投王學?
是不是正統?
但是在朱熹這裡不管這一套了,歸正南邊的都是正統,如許一向持續下來,就到了五代十國。
“張閣老跟我們推心置腹,他成心改革變法,我等也是支撐的,隻是撫遠伯這篇文章,事關嚴峻,我,我們真是被動啊!”霍韜無法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