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明在樞密院看過渤海、新羅輿圖,腦海中冷靜推演,發明平水兵實在是沿著遠洋飛行。再精確點說,就是繞著新羅、百濟、高麗、渤海的陸地轉圈。不過他們要找海帶,確切也隻能沿著遠洋走。
臉不紅心不跳,猶自目含精光地掃視著四周。
“說實話,當土官比當節度使強。朝廷會清算節度使,但不必然會清算土官。”
“一撥又一撥排著隊麵聖,有人臨走前都輸光了,得乞貸回家。”
“你嘗過昆布?五品以上官員才得犒賞,你一九品官,哪來的昆布?”
說句實話,渤海和五管選一個,必定選去渤海當官,而不去五管,小命要緊。
對,就是那位已經在海州納了土族吳氏為孺人的齊王。他畢竟還是免不了被他爹拿去做聯婚東西的運氣,天潢貴胃,就應當有這個憬悟。
“也是。”趙匡明點了點頭,道:“來,咱倆喝一杯,此後就同殿為臣了。”
趙匡明目瞪口呆,吞嚥了兩口唾沫,趕快撈了一快酸菜嚐嚐鮮。
趙匡明亦一飲而儘。
這一家的飲食帶有很濃厚的關北氣勢。
“衙內客氣了。”姚自舉起酒樽,一飲而儘。
“南下……”趙匡明手握酒杯,道:“南邊那些節帥們,好日子未幾了。賢人攻幽州之時,便有水陸並進之招,或會故伎重施。”
“連有人造反如何辦都想好了。”趙匡明嬉笑道:“河北造反的話,浩浩大蕩的雄師自幽、涿、平、薊、媯等州南下,禁軍沿永濟渠北上,或另有海軍自遼東西進登岸,那還打個屁。”
“現在送禮,不弄幾條海魚,拿不脫手啊。”
“本地的事還冇弄明白呢,整天盯著海上何為?”趙匡明有些不解。
“確切。”姚自說道:“方纔在外頭與人閒談。王師大破契丹的動靜傳回後,河北士民也很奮發,再過了二三十年,等這代人老了,民風就會有所竄改了。”
操著各地口音的官員、穿戴花花綠綠服飾的蠻酋,聽聞驛站內另有來改過羅和百濟的使者。唔,彷彿有那麼幾分萬國來朝的意味了。
“是冇霸占。”那人說道:“客歲平水兵派了兩艘船,自登州赤山浦解纜,路子新羅、百濟,然後一起北上,謹慎翼翼看望,破鈔了幾個月的時候,才終究尋到了海帶。回程之時,碰到暴風暴雨,不得已躲進渤海港口,為人所執。厥後又被放了,一個月前停靠在了直沽港。”
“黔地大定,不是功德麼?”趙匡明舉杯朝人表示,道:“何況那些處所,山高林地,瘟疫較多,我等去了,怕是死無葬身之地矣。比起瘴疫,我寧肯忍耐渤海苦寒之地,起碼冇那麼輕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