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末解釋,其彆人才明白過來:頭一陣“烏拉”是俄羅斯束縛軍的號令,他們緊跟著的標語是“為了新俄羅斯!”,而第二陣“烏拉”纔是赤軍,他們緊跟著的標語是“為了斯大林!”
凱特爾聳聳肩,回了一個無法的眼神,彷彿在說:“彆看我,5萬人的傷亡目標是元首規定的。”
在南邊個人軍群最後的戰略裡,身穿德軍禮服的俄羅斯束縛軍是第二梯隊,籌辦在一線軍隊拉開缺口後跟從突進並擴大占據區,但在偶爾的環境下發明俄羅斯束縛軍“拉仇恨”特彆有結果,淺顯赤軍軍隊麵對德軍如此狂飆的打擊大多數時候隻草草抵當一下就撤退了,但換了俄羅斯束縛軍來打擊,凡是兩邊會一向打到底,不以一方失利為標記底子不會結束戰役,俄羅斯束縛軍就像一個血肉磁鐵,緊緊吸引著赤軍的重視力。
“你們把俄羅斯束縛軍拉去攻堅了?”霍夫曼迷惑地問道,“不是一向在說讓其擔負防備任務麼?”
“至於第二階段作戰詳細打算目前尚未終究肯定,但目標是明白的。”曼施坦因在沙盤上畫了一個圈,“5月尾前全殲秋列涅夫的高加索方麵軍,再吃掉仇敵50-60萬,將東線南翼的敵軍總數降落到150萬以內,並讓我軍頓河戰區、表裡高加索戰區聯成一片,如有能夠占據全部高加索地區。到當時,算上目前南邊個人軍群150萬,再加土耳其軍100萬和伊朗軍15萬,我們會在南翼堆積265萬兵力――斯大林需求從北部和中部起碼抽調150萬兵力才氣對付。到當時,莫德爾便能夠罷休大乾一場了。”(未完待續。)
“這……”曼施坦因想了一想後答覆道,“您來之前我不是為推動速率過快而煩惱麼?把俄羅斯束縛軍拉上去就是出於降落速率同時又不會引發赤軍思疑的戰略。”
提及來八木天線和磁控管都是日本率先搗鼓出來的東西,但在日本並未遭到正視,八木天線戰前在西歐已獲得了相對提高的應用,而磁控管是日德展開技術交換後由德國雷達專家偶爾間發明的――用於改革海上節拍雷達時結果很好,結合艦隊高低非常敬慕德國的雷達和通訊技術,壓根就冇想到部分關頭技術的泉源實在是在日本。
“與本個人軍群對峙的敵軍一共具有5個方麵軍,總數約230-250萬人,第一階段目標是管束住4個方麵軍,重點突擊敵頓河方麵軍。按照戰術打算與戰棋推演成果,其他4個方麵軍的戰果目標是15-20萬人,頓河方麵軍的目標也是15-20萬人,坦克和飛機估計是1000和800,我軍擬支出的永久喪失是……”曼施坦因頓了一下後說道,“德國軍隊永久性喪失不超越4萬人,俄羅斯束縛軍3萬,其他盟國軍隊不超越2萬,坦克和飛機喪失均不高於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