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足獸:

亦稱“三足能(nai,音同“奈”)”。傳說中的異鱉,三足。其說始見於先秦。又傳人食之則體化而亡。

2.傳說中的神雞。又傳為吉祥之雞,王者至孝則至。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期間。《宋書·符瑞誌上》:“(漢高帝)母名含始,始為昭靈後。昭靈後遊於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昭靈後取而吞之。又寢於大澤,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上皇視之,見蛟龍在其上,遂有身而生季,是為高帝。”

天狐:

天鹿:

《元史·輿服誌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3.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有三,即青鳥。《河圖括輿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人馬:

玄魚:

傳說中吉祥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裡,曉得四方說話。其說始見於漢。

傳說中異鳥名。形體龐大。其說始見於漢。

傳說中怪獸名。如狐有魚翼。其呈現為國度產生令人害怕之事的征象。其說始見於先秦。

傳說中異牛名。生於西域大月氏國,其肉割掉而複活。其說始見於晉。

角端:

九尾狐:

耳鼠:

2.神話傳說中把握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變。《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故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丹魚: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偶然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九尾蛇:

老蹇:

本北方食人之獸,狀如犬,傳為海中神獸,狀如馬而有鱗,口中噴火,騭猛非常,食冰片。其說多見於宋今後。

晉·崔豹《古今注·魚蟲》:“人馬,有鱗甲,如大鯉魚,但手足耳目鼻與人不邑耳。見人很久乃入水中。”

《宋書·符瑞誌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裡,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