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黃龍元年,權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子鎮武昌。孫皓亦都之,皓還東,令滕牧守之。晉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傳綜為刺史,治此城。後太尉庾亮之所鎮也。
江水又得葦口,江浦也。浦東有葦山,江水東逕山北。北崖有東湖口,江波左迆,流結成湖,故謂之湖口矣。江水又東得空石口,江浦擺佈,臨江有空石山,南對石穴洲,洲上有蘄陽縣治也。又東,蘄水注之。江水又東,逕蘄春縣故城南。
梁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積而為湖,謂之希湖。
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記》雲:穀裡袁口,江津南入,曆樊山高低三百裡,通新興、馬原二冶。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亦曰大舶,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與群臣泛舟江津,屬值風起,權欲西到蘆洲。穀利不從,及拔刀急止。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敗,故名其處為敗舶灣。因鑿樊山為路以上,人即名其處為吳造峴,在樊口上一裡,今厥處尚存。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山臨側江川。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晉書隧道記》覺得弦子國誌。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舊樊楚也。《世本》稱熊渠封此中子紅為鄂王。《晉太康地記》覺得東鄂矣。《九州記》曰:鄂,今武昌也。孫權以魏黃初中,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縣。鄂縣徙治於袁山東。又以其年立為江夏郡,分建業之民千家以益之。
又東過邾縣南。
《春秋·僖公五年》秋,楚滅弦,弦子奔黃者也。漢惠帝二年,封長沙相利倉為侯國。城在山之陽,南對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宋孝武帝舉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雲蔭之,便是洲也。東會希水口,水出灊縣霍山西麓。
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西南注之。
鄂縣北。
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姥廟,孫權常獵於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曰:止得一豹。母曰:何不豎豹尾?
俄然不見。應劭《漢官?序》曰:豹尾過後,執金吾罷屯,得救。天子鹵薄中,後屬車施豹尾。於門路,豹尾以內為省中。蓋權事應在此,故為立廟也。又孫皓亦嘗登之,使將害常侍王蕃,而以其首虎爭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釣台,權常極飲萁上曰:墮台醉乃已。張昭儘言處。城西有效壇,權告天即位於此,顧謂公卿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於局勢矣。城東故城,言漢將灌嬰所築也。江中有節度石三段,廣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陽、武昌界,分江於斯石也。又東得五丈浦,又東得次浦,江浦也。東逕五<山幾>北,有五山,沿次江陰,故得是名矣,仲雍謂之五圻,江水左則巴水注之,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彆山也。與決水同出一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或謂巴山。南曆蠻中,吳時,舊立屯於水側,引巴水以溉野。又南逕巴水戍,南流注於江,謂之巴口,又東逕軑縣故城南,故弦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