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
是二水東入令媛渠,故瀆存焉。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此自彆山,不與《禹貢》導洛自熊耳同也。昔漢光武破赤眉樊崇,積甲仗與熊耳平,便是山也。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黽池矣。又東南逕宜陽縣故城西,謂之西度水。
洛陽,周公所營洛邑也。故《洛誥》曰: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覺得天下之湊,方六百裡,因西為千裡。
水北出屍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彆出良餘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會於龍餘之水。水出蠱尾之山,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經》曰:洛水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乃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與讙舉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玄扈之水,出於玄扈之山,蓋山川兼受其目矣。其水逕於陽虛之下。《山海經》又曰: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
東北過盧氏縣南。
又東北過蠡城邑之南。
洛水東,逕九曲南,其地十裡,有阪九曲。《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西征升於九阿,此是也。洛水又東,與豪水會,水出新安縣密山,南流,曆九曲東,而南流,入於洛。洛水之側有石墨山,山石儘黑,能夠書疏,故以石墨名山矣。洛水又東,枝瀆左出焉。東出關,絕惠水。又逕清女塚南,塚在北山上。《耆舊傳》雲:斯女清貞秀古,跡表來今矣。枝瀆又東,逕周山,上有周靈王塚。《皇覽》曰:周靈王葬於河南城西南,周山上。蓋以王生而神,故諡曰靈。其塚,人祠之不斷。又東北,逕柏亭南。《皇覽》曰:周山在柏亭西,指謂斯亭也。又東北,逕三王陵,東北出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賦》雲:定當為敬。子朝作難,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與景王俱葬於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紀》曰:景王葬於翟泉,今洛陽太倉中大塚是也。而複傳言在此,所未詳也。又悼、敬二王,稽諸史傳,複無葬處。今陵東有石碑,錄赧王以上世王名號,考之碑記,周墓明矣。枝瀆東北曆蒯鄉,逕河南縣王城西,曆郟鄏陌。杜預《釋地》曰:縣西有郟鄏陌,謂此也。枝瀆又北入穀,蓋經始周啟,瀆久廢不修矣。洛水自枝瀆,又東出關,惠水右注之,世謂之八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