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東北過章武縣西,又東北,過東平舒縣南,東入海。

衡漳又東北,右合張平口故溝,上承武強淵,淵之西南,側水有武強縣故治,故淵得其名焉。《東觀漢記》曰:光武拜王梁為大司空,覺得侯國。耆宿雲,邑人有行於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裡中患之,遂捕繫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鹹為魚矣。今縣治東北半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而為湖,又謂之郎郡淵。耆宿又言,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陷於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淵水北通,謂之石虎口。又東北為張平澤,澤水所泛,北決堤口,謂之張刀溝。北注衡漳,謂之張平口,亦曰張平溝。水溢則南注,水耗則輟流。

衡漳又東北,曆下博城北,逶迤東北注,謂之九爭曲。西逕樂鄉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樂丘也。又東,列葭水注之。

東至武安縣南黍窖邑,入於濁漳。

衡漳又東北,左會滹池故瀆,謂之合口。衡漳又東北,分為二川,當其水泆處,名之曰李聰渙。

衡漳又逕東昌縣故城北,《經》所謂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東相,蓋相昌聲韻合,故致茲誤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為東昌矣。

衡漳又東,分為二水,左出為向氏口,瀆水自此決出也。

池北對層台,基隍荒涼,示存古意也。

又東北過下博縣之西。

又東北至勝利陵縣,彆出北。

《地理民風記》曰:修縣西北二十裡,有修市城,故縣也。又東會從陂。陂水南北十裡,東西六十步,子午潭漲,淵而不流,亦謂之桑社淵。從陂南出,夾堤東派,逕修縣故城北,東合清漳,漳泛則北注,澤盛則南播,津流高低相互逕通。

衡漳又東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聰渙,東北為柏梁溠,東逕蒲領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廣川惠王子劉嘉為侯國。《地理民風記》雲:修縣西北八十裡有蒲領鄉,故縣也。又東北,會桑社枝津,又東北,逕弓高城北,又東,注衡漳,謂之柏梁口。

又東北過成平縣南。

又東逕武強縣北。

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抵穀,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

又東北過阜成縣北,又東北至昌亭,與虖池河會。

故世覺得章武故城,非也。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右出為澱,一水北注呼池,謂之濊口。清漳亂流,而東注於海。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