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監叛,周討平,以封康叔為衛。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逕其墟,父母之邦也,不堪悲,作麥秀歌。地居河、淇之間,後乃屬晉,戰國時皆屬於趙。男女淫縱,有紂之餘風。土嶮多寇,漢以虞詡為長,朋友以難治致吊。

淇水出河內隆慮縣西大號山。

沁水又東,光溝水注之。水首受丹水,東南流,界溝水出焉。又南入沁水,又東南流,逕成鄉城北,又東逕中都亭南,左合界溝水,水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焉。又南逕中都亭西,而南流注於沁水也。

《韓詩彆傳》曰:武王伐紂,到邢邱,改名邢邱曰懷。春秋時,赤翟伐晉,圍懷,是也。王莽覺得河內,故河內郡治也。舊三河之地矣。韋昭曰:河南、河東、河內為三河也。縣北有沁陽城,沁水逕其南而東注也。

又東過周縣北。

淇水又東北曆淇陽川,逕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帶澗枕淇。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雲:菉,王芻也;竹,編竹也。漢武帝塞決河,斬淇園之竹木覺得用。寇恂為河內,伐竹淇川,治矢百餘萬,以輸軍資。今通望淇川,無複此物。惟王芻編草,不異毛興。又言:澳,隈也。鄭亦不覺得津源,而張司空專覺得水流入於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詩》所謂根源之水也。

縣故州也。《春秋左傳》隱公十有一年,周以賜鄭公孫段,六國時,韓宣子徙居之。有白馬溝水注之,水首受白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長明溝。湖水東南流,逕金亭西,分為二水,一水東出為蔡溝,一水南流注於沁水也。

淇水又東出山,分為二水,水會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溝,左為菀水,右則淇水。自元甫城東南,逕朝歌縣北。《竹書編年》,晉定公二十八年,淇絕於舊衛,即此也。淇水又東,右合根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東南流。白叟晨將渡水,而沉吟難濟。紂問其故,擺佈曰:老者髓不實,故畏寒也。紂乃於此斮脛而視髓也。其水南流東屈,逕朝歌城南。《晉書隧道記》曰:本沫邑地。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