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裡,是穀城縣界,故春秋之小穀城也。
齊桓公以魯莊公三十二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內有夷吾井。《魏地盤記》曰:縣有穀城山,山出文石。陽穀之地,《春秋》:齊侯、宋公會於陽穀者也。穀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又有狼水,出東南大檻山狼溪,西北逕穀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東近山,西北逕穀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
通穀者微。犍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交合也。郭景純曰:微,水邊通穀也。《釋名》曰:湄,眉也,臨水如眉臨目也。
《竹書編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漢世塞之。
漢武帝《瓠子歌》所謂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東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終焉之誌。及其終也,葬山西,西去東阿城四十裡。其水又東,注於濟,謂之馬頰口也。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東。《春秋·隱公四年》,公及宋公遇於清。京相璠雲: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裡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者也。是下濟水通得淨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是故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覺得固。便是水也。
水亦謂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逕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逕獵山東,又西北,枕祝阿縣故城東,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經》書,齊侯唁公於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諸侯盟於祝柯,《左傳》所謂督陽者也,漢興,改之曰阿矣。漢高帝十一年,封高邑為侯國,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謂是水為祝阿澗水,北流注於濟。建武五年,耿弇東擊張步,從朝陽橋濟渡兵,便是處也。濟水又東北,濼水入焉。水出曆城縣故城西南,根源上奮,水湧若輪。《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是也。俗謂之為娥薑水,以根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