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孟丙為盂大夫。洛陰水又西,逕狼孟縣故城南,王莽之狼調也。擺佈夾澗幽深,南麵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闉故壁尚在。洛陰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
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
太原郡治晉陽城,秦莊襄王三年立,《尚書》所謂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說題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廣雅·釋地》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物曰鹵。鹵,壚也。《穀梁傳》曰:中國曰太原,蠻夷曰大鹵。《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地盤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幷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青荓殞於梁下,豫讓死於津側,亦襄子解衣之地點也。汾水西逕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古刹傾頹,惟單碑獨存矣,今筆墨剝落,無可尋也。
又南過臨汾縣東。
夜中,忽有二孺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天子,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芒非常,背有銘曰:神劍服禦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時變成五色也。後曜遂為胡王矣。汾水又南,與東、西溫溪合,水出擺佈近溪,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陰,雲垂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又南逕一城東,憑<土庸>積石,側枕汾水,俗謂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間,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謂之侯莫乾城,蓋語出戎方,傳呼失實也。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