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乎,全部泰山都沉浸在了一片鼓聲當中,這片鼓聲震懾六合,中轉雲霄,彷彿能將人間的意誌通報至九重天上。
泰山,亦作東嶽,彆名岱宗,山高奇絕,謂為五嶽之長,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亦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言。
半晌以後,俄然一聲宏亮的清唱在登封壇下響起,封禪的時候已經到了。
李恪朗讀已畢,但聲音卻還在山穀間迴盪,而就在這一刹時,天上彷彿收到了李恪的感化普通,本來滿盈在山頂的雲海竟然開端緩緩散開,任由陽光自東方灑在了登封壇上,在壇頂環繞著李恪構成一個奇妙的光圈,這一刻的李恪仿若神祇。
鼓聲響了盞茶的工夫,漸漸地又自山腳往上停了下來,全部泰山又漸漸地歸於溫馨,冇有了聲音。
然其國雖大,好戰必亡,朕取前朝之經驗,欲漸寬武政,興武功,除龍朔年號,改元弘治,以表治世之心。”
看著麵前的一幕,感受著腦海中的回想,李恪的心中前所未有的果斷,他是大唐的帝王,這裡就是屬於他的亂世江山,他將會親手把大唐打形成古所未有的富強王朝。
關於主禮官人選,李恪本來最早要定的是帝師岑文字,但此次封禪,是以兩代帝王之名,長孫無忌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現在站在李恪身邊的便是已經淡出朝堂多年的長孫無忌。
一陣恍忽間,李恪想起了已經故去了李世民,想起了臨終前還在為他勞心勞力的溫彥博,如果他們看到這一幕,又該會是作何感觸。
李恪自長孫無忌的手中接過玉牒,緩緩捧起,神采莊嚴,朗聲朗讀了出來。
李恪看著人群,緩緩開了口:“我大唐立國以來,三十有六載,安亂世,平北疆,定西域,武功卓世,古所未聞,此亦多賴眾卿之力。
最後,當李恪再低頭望去的時候,李恪看到了有生以來最是壯觀的一幕,泰山絕頂就在他的上麵,遠處連綴的山脈,奔騰入海的河道,彷彿都被他踩在腳下普通。
登封壇呈下寬上窄之狀,共建三層,壇上壇下以石階相連,因登封壇是為祭天之用,以是壇上石階之數取極數,每層共九級石階,覺得“天數”。
“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每上帝。有隋運屬顛危,數窮否塞,生靈塗炭,國運滅亡。高祖仗黃鉞而救黎元,錫元圭而拯沉湎。太宗功宏煉石,定區宇於再麾;業壯斷鼇,飲滄海而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