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統統人正都伏身在地,從岱頂之上,一起沿著山道,連綴到了山腳,就像是一條由人構成的巨龍,盤在泰山之上,而登封壇上的李恪,就是阿誰龍首。
“陛下,時候將近。”就在李恪有些發楞的時候,一旁的封禪主禮官長孫無忌俄然開口,小聲地對李恪提示道。
泰山之頂已然絕高,登封壇更在岱頂之上,當李恪順著石階緩緩登壇,呈現在了登封壇壇頂的時候,背對此人群,拋開了岱頂之上本來樹木巨石的掩蔽,終究看清了全貌。
最早映入李恪視線的是一片淡薄的雲海,連綴至海天之交,李恪昂首望去,在雲海之上,是一輪滾燙如火,光芒耀目標紅日,噴薄而出的火焰映地本來烏黑的雲海霞紅的一片,彷彿要撲滅整片雲海普通。
“恩,隨朕登壇,壇高階滑,母舅謹慎些。”李恪點了點頭,對長孫無忌道。
登封壇呈下寬上窄之狀,共建三層,壇上壇下以石階相連,因登封壇是為祭天之用,以是壇上石階之數取極數,每層共九級石階,覺得“天數”。
因而乎,全部泰山都沉浸在了一片鼓聲當中,這片鼓聲震懾六合,中轉雲霄,彷彿能將人間的意誌通報至九重天上。
說完,長孫無忌手中捧著玉牒,跟從在李恪的前麵,緩緩登上了登封壇的石階。
泰山,亦作東嶽,彆名岱宗,山高奇絕,謂為五嶽之長,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亦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言。
而跟著岱頂垂垂敞亮,一大隊封禪人馬,自山下拾階登山而上,呈現在了岱頂的登封壇下。
關於主禮官人選,李恪本來最早要定的是帝師岑文字,但此次封禪,是以兩代帝王之名,長孫無忌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現在站在李恪身邊的便是已經淡出朝堂多年的長孫無忌。
一陣恍忽間,李恪想起了已經故去了李世民,想起了臨終前還在為他勞心勞力的溫彥博,如果他們看到這一幕,又該會是作何感觸。
長孫無忌應道:“陛下放心,臣雖是一把老骨頭了,還手腳還算便當,無礙的。”
在宣讀完玉牒文後,李恪也緩緩轉過了身去,麵對向了登封壇下的人群。
這一刻,李恪意興遄飛,竟生出一種天下儘在手中的豪放暢意,而究竟也確切如此,他是大唐的天子,天可汗,海內共主,凡蒼穹之下,四海以內,都是他的江山,都是他的子民。
最後,當李恪再低頭望去的時候,李恪看到了有生以來最是壯觀的一幕,泰山絕頂就在他的上麵,遠處連綴的山脈,奔騰入海的河道,彷彿都被他踩在腳下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