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搖了點頭,笑道:“我倒是不懼魏王,隻是留他在長安,尚令有效處。”
李恪這麼自做天然不是因為跟李泰兄弟情深,而是另有所圖。
“恪兒拜見阿孃。”李恪進殿,對楊氏拜道。
楊氏月朔聽聞此事,便將李恪喚進了宮中。
李恪聽著李愔的話,忙道:“愔弟慎言,這話跟我說說也就是了,切莫出去說於旁人聽。”
李恪被群臣所參,乃至外放,可李恪卻涓滴不肯攀扯李泰。
高陽自幼嬌縱,被李世民、李恪,另有李愔三人寵著,年紀雖不大,脾氣卻不小,她聽不得楊妃的話,氣鼓鼓地便轉頭拜彆了。
楊氏抬了抬手讓李恪起家,問道:“我兒此次出京,不知何時才氣得返?”
李恪雖身不在長安,但卻不想看著李承乾閒著,留著一樣野心勃勃,又極得李世民寵嬖的李泰在京,也算是給李承乾留個絆子。
李恪生母楊氏貴為貴妃,後宮當中僅次於長孫皇後的人物,自也是動靜通達之輩,時候不過半晌,方纔大殿上的動靜楊氏也已經獲得了風聲。
李恪與李承乾比擬,除了名分,最大的差異便是活著家門閥的支撐。
李恪當即道:“兒定當代阿孃前去楊氏宗祠祭拜,不華侈阿孃一片苦心。”
不過現在的李恪已經年滿十五,待他兩三載後自揚州回京,確切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了。
李愔道:“高陽年幼,又與阿兄非常要好,阿兄俄然要離京,高陽天然不捨,鬨些小脾氣也是有的,過些光陰便好了。說到底,真正可愛的還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天生異象與阿兄何乾,他們竟也隨便攀扯,害的阿兄出京任官。”
弘農楊氏,關西巨閥,能夠媲美關中韋杜的世家王謝,不管朝野高低,都有著極高的聲望。
李恪少時北上,曾救關中百姓於水火,在百姓當中聲望甚高,但關中和隴右的世家門閥卻不買李恪的帳,恰好與李承乾走的極近。
李恪回道:“此去揚州不是久待,長久一年,長則兩三載,恪兒也就返來了。”
在文教未普,科舉尚未大興之前,天下士族仍舊能與皇權半分天下,有著極大的話語權,乃至就連大唐的建立都與世家門閥有著密不成分的乾係。
弘農楊氏起自西漢,至今已傳近千年,雖不入七宗五姓之列,但論氣力,毫不在七宗五姓之下,可謂天下世家俊彥,海內景望。
隻是自打南北朝侯景之亂後,江南世家的氣力便大打扣頭,光是靠著江南世家的那些文臣,想要與李承乾對抗自非易事,如果李恪能拉攏弘農楊氏為己用,那他的手中便多了一塊首要的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