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1頁/共3頁]

李恪見得世人應下,看著袁承範,又對袁承範道:“袁處置,淮南之地乃我大唐糧倉,緊急非常,出不得半點岔子。本日淮河水患若能安然得解,本王便當上表父皇,保舉你為工部水部郎中,千萬莫叫本王絕望。”

能夠說,如果冇有貞觀元年的那場北地大雪,大唐想勝突厥,恐怕還要再等上十年。

袁承範在水曹處置一職上一待十年,做事也算兢兢業業,但卻一向苦於無人賞識,至今仍無升遷之機,現在淮河水漲,李恪又從天而降,恰是袁承範大展拳腳,博朱紫賞識之時。

淮河若泛,江淮之間百萬人家必將流浪失所,乾係嚴峻,而揚州為江淮之下,亦在此中,李恪不敢有涓滴擔擱,馬上命令,鼓吹州五品以上及水監一應官屬速至臨江宮議事,而他本身也下了聆江樓,往正殿而去。

袁承範回道:“連日暴雨失實俄然,臣覺得搶先通河道,以免水道淤塞至堵,使水不得下賤,其次加固淮河、運河之堤,查空補缺,以免因水位暴漲,河堤敗退,再次適時人分散淮水、運河兩岸百姓人家,免遭無妄之災,最後,便是最為緊急之事,今夏之暴雨已降數日,尚不知何時才氣止歇,殿下當早備糧草,以免天災以後再遭天災。”

袁承範在到臨江宮的路上已有考慮,故而待得李恪發問,便有條不紊地回道:“治水防患之道,不過有二,一為疏,二為堵。所謂疏者,散百姓,清河床,通水道;所謂堵者,修河堤,塞河口,補缺漏,如果以上二者得宜,再加上百姓居有所,食有糧,病有醫,此難可渡矣。”

李恪道:“袁處置還請細言之。”

馬周想了想,對李恪道:“袁處置之言主次清楚,聞之甚善,如果能依言而行,水患可定。”

李恪官拜淮南道黜陟大使,所謂淮南道黜陟大使,察善惡、舉綱領,薦舉官員升遷貶謫,清肅處所吏治,督官卻不治民,並非軍政之官。李恪治水,超出職責地點的工部,直接給各地州縣官員命令卻有不當,恐有越職之嫌。

李恪持節授令,與帝命無疑,李恪之令一下,揚州都督府、刺史府以下一眾官吏紛繁至臨江宮拜見。

不過李恪聽了賀休的話,心中倒也並無不滿,此事確在李恪權柄以外,賀休提示李恪也並無不當。

袁承範之言早經沉思熟慮,調度清楚,本來李恪另有些慌亂,不知該從那邊動手,聽了袁承範的話,也有了幾分底氣。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