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秦瓊護駕來遲,還望陛下恕罪。”宮中大局已定,秦叔寶收住兵刃,闊步走到了李世民的麵前,俯身拜道。
李恪想了想,回道:“大將軍之榮已然極甚,爵位和官位上是難有進益了,但護駕之功若隻犒賞金銀又未免顯得薄弱,何不轉賞其子懷道?”
李世民聞言,笑道:“東宮乃儲君所居之處,你強攻東宮,就不怕攻錯了,擔了罪惡嗎?”
聽著秦叔寶的話,李世民不由笑了出來,李世民道:“叔寶你也是堂堂國公了,行事還是如此魯莽,不計結果。”
郡公之封,擱在權貴如雲的長安並不出挑,但大唐建國功勞後輩,縱是父輩已經位極人臣,但子輩冊封至郡公的卻不過寥寥數人,非常可貴。
在李承乾看來,他能有本日,都是因為李恪,如果不是李恪步步緊逼,他又何必兵行險著,走到這一步。
李世民見狀,趕緊上前扶起了秦叔寶,道:“本日若非叔寶及時趕至,恐怕朕和楚王就成了逆賊的刀下亡魂了,叔寶有功無過,又何談恕罪,快快請起。”
李承乾看著李世民的模樣,明顯已經對他絕望已極,而對李恪信重有加,現在的他說地再多也不過是自取其辱,轉而杜口不言了。
李承乾所為確是鑄成大錯,如果李世民開口喝罵他一頓,李承乾決計是隻要受著的份,半句不敢回嘴,但李恪一開口,李承乾刹時便被點著了。
待秦叔寶起家後,李世民又獵奇地問道:“叔寶是如何曉得逆賊所圖,領兵前來護駕的?”
李世民聞言大為欣喜,對李恪問道:“恪兒,叔寶護駕有功,也救了你的性命,你覺得該當如何封賞?”
此番李世民遇刺,若論護駕之功,秦叔寶當然著力甚大,但卻仍需退居次位,因為此次救駕,建功最大的乃是李恪。
秦叔寶道:“陛下放心,背叛再多,也不過都是過梁小醜,有我們這些老臣在,天下就冇人能動陛下一根毫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