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1頁/共3頁]

李承乾麵色暗青,正要再回李恪的話,可就在此時,李世民已經自殿後走了出去。

而後待觀音婢長成,一十三歲的豆蔻韶華之時,便由母舅高士廉主張,依長孫晟所定之婚約,嫁於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而後兩人一起相扶至今。

李世民笑著回道:“你和太子手足情深,想著小酌話舊自無不成,不過此事你們大可朝後在議,朝堂之上群情此事成何體統?”

李恪身為皇三子,楚王,當屬宗親,本該位列太子李承乾以後,但李恪有身兼任實職,官拜揚州多數督,右驍衛大將軍,至於驃騎大將軍之勳,更在滿朝武臣之上,故而便列於李靖之前,站武臣班首,於李承乾擺佈並列。

李世民的話聽著雖是在怒斥李恪,但世人聽在耳中,卻也能聽出李世民對李恪的寵嬖。

李恪風騷好色之名,本就傳於長安,又經蕭月仙一過後,便就更加坐實了,李承乾這麼說李恪,多數也是為了膈應李恪。

李承乾酒後醉言外泄,權萬紀收到揭露密信的處所便是在平康坊,在李承乾想來,保密之人也許便是那日在東宮侍酒的兩個清倌人之一,李恪現在當著李承乾的麵又提及此事,的確就是在揭李承乾的短了,李承乾的神采頓時又丟臉了幾分。

這些人中有淮南、江南籍的文臣,也有府軍統將,另有朝中重臣,這些人與李恪站於一處,和不遠處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互照應,竟已成三足鼎立之勢。

李恪廬州遇刺,誰最冤,天然是李承乾最冤。

不過眼下正在朝會之上,眾臣當前,李承乾雖對李恪非常仇恨,但還是拱了拱手回道:“有勞三郎掛懷,本宮尚好。”

李承乾看著李恪假惺惺的模樣,心中便不由地生起了一團肝火,輕微地悶哼了一聲,道:“三郎遠在淮南,還是體貼著本身便是,不然沉迷女色,再如江陵那次,恐怕就無人能救得你了。”

李承乾與李恪一貫反麵,看著李恪站在本身的身邊,心中天然不悅,一聲輕哼,以餘光撇了李恪一眼,便扭過了頭去。

覺得妻者而論,長孫皇後謂之賢妻良母分毫不差,以皇後而論,長孫皇後為李世民主政後宮,護庇忠良,堪為千古賢後,縱論古今,亦少有能及者。

李恪遇刺,和李承乾底子全數半分乾係,但就因為李承乾酒後隨口一句,便被侍禦史權萬紀參劾,而後又被李世民嗬叱,幾乎丟了太子之位。

大唐立國之初,君臣敦睦,哪怕是朝會之上也隨便很多,並無太多端方,君臣之下信口問話也是常有的。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