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出兵西入關。張耳、陳餘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願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製趙。”趙王覺得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平生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說王曰:“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複國,德流子孫,秋豪皆高祖力也。願君無複出口。”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父老,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汙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單身坐耳。”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流也,購求有得張耳令媛,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兩人相對。裡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秦聖旨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裡中。
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萬。張耳、陳餘上謁陳涉。觸及擺佈平生數聞張耳、陳餘賢,何嘗見,見即大喜。
趙王歇複居信都。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漢元年仲春,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遊,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改名襄國。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檔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張敖已出,以尚魯元公主故,封為宣平侯。於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及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複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令人遺李良書,不封,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李良瞥見,覺得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是以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者,以故得脫出。收其兵,得數萬人。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後,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立為趙王,居信都。李良進兵擊陳餘,陳餘敗李良,李良走歸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