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王餘祭卒,弟餘眜立。王餘眜二年,楚公子棄疾弑其君靈王代立焉。
王餘祭三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奔吳。吳予慶封朱方之縣,覺得奉邑,以女妻之,富於在齊。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劄。季劄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乾君!有國,非吾節也。劄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劄,季劄棄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吳伐楚,楚敗我師。四年,晉平公初立。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餘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
伍子胥之初奔吳,說吳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為僇於楚,欲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於是伍員知光有他誌,乃求懦夫專諸,見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專諸之事。
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槜李。越使死士應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剄。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裡。吳王病傷而死。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三年,乃報越。
四年,王餘眜卒,欲授弟季劄。季劄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眜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餘眜之子僚為王。
七年,楚公子圍弑其王夾敖而代立,是為靈王。十年,楚靈王會諸侯而以伐吳之朱方,以誅齊慶封。吳亦攻楚,取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吳,至雩婁。十二年,楚複來伐,次於乾谿,楚師敗走。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來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常覺得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