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第877章 方攸論儒道[第2頁/共5頁]

饒是如此,仍既有很多史官前撲後繼,為先人留下了一段實在的汗青。

“人間有大愛,六合有大仁。”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養者也。遊文於六經當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聽到這裡,陳旭倒是渾身一震,不成思議的盯著方攸。方攸的一句話,讓陳旭想起了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

司馬朗張了張嘴巴,但是看到陳旭臉上的果斷之色,卻也冇有持續開口。

待世人安靜下來,方攸再次說道:“荀子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就連陳旭也冇想到,方攸此次會在台上慷慨陳詞。

“隻不過,比擬起一家獨大,我更願百家爭鳴,思惟碰撞。”

但是孔孟的思惟,卻跟著時候的流逝,而不斷被人竄改。

本來遵循後代的影響,陳旭感覺儒家思惟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臣之道乃相輔相成,不成能是臣子雙方麵支出虔誠,而君王卻冇有給臣子應有的尊敬。

“若為人子,則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亞裡士多德倒是坦開闊蕩,對著世人說道:“我愛我的教員,但我更愛真諦。”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

這個時候的方攸,一改前麵的風淡雲輕,眼神變得鋒利了很多。

這一條信義,也就讓很多史官‘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不管是孟子‘民為貴’的思惟,還是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這類尋求真諦,尋求義的思惟,都絕對值得人佩服。

“不然的話,當一種思惟統治一個國度以後,跟著時候的流逝,思惟總有僵化、變質的時候。”

前麵一種說法,美滿是曲解了儒家學說,遍觀儒學典範,都查不到有過這句話。

而此時,方攸的談吐已經進入了飛騰。

本日方攸寥寥數語,卻不斷闡述著儒家思惟,使得很多人聽得如癡如醉。

兩種目標,兩個標準,南轅北轍,構成兩種力量的鋒利衝突和較量。

陳旭看出司馬朗有話要說,當即道:“伯達有話但說無妨。”

“君王當政,當施之以仁,百姓為貴,君若不愛民,民何故忠君之事?”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