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文]
[譯文]
◆◇◆第七章
“道”如果能夠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能夠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普通的“道”);“名”如果能夠用文辭去定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能夠申明的,它並非淺顯的“名”)。“無”能夠用來表述六合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定名。是以,要常從“無”中去察看貫穿“道”的奇妙;要常從“有”中去察看體味“道”的端倪。無與有這二者,來源不異而稱呼相異,都能夠稱之為奧妙、深遠。它不是普通的奧妙、通俗,而是奧妙又奧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六合萬物之奇妙的總門(從“馳名”的奇妙達到無形的奇妙,“道”是洞悉統統奇妙竄改的門徑)。
生養六合萬物的道(穀神)是永久長存的,這叫做奧妙的母性。奧妙母體的生養之產門,這就是六合的底子。連綴不斷啊!它就是如許不竭的永存,感化是無窮無儘的。
不推許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相互爭奪;不保重可貴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盜竊;不顯耀足以引發貪婪的事物,導使民氣不被迷亂。是以,賢人的管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合作企圖,加強百姓的筋骨體格,常常使老百姓冇有智巧,冇有*。導致那些有才乾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賢人遵循“有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適應天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承平了。
[原文]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世人之所惡2,故幾於道3。居,善地;心,善淵4;與,善仁5;言,善信;政,善治6;事,善能;動,善時7。夫唯不爭,故無尤8。
持而盈之1,不如其已2;揣而銳之3,不生長保4。金玉合座,莫之能守;繁華而驕,自遺其咎5。功成身退6,天之道也7。
◆◇◆第九章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感化又是無窮無儘。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弭它的騷動,調和它的光輝,混合於塵垢。隱冇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曉得它是誰的後代,彷彿是天帝的先人。
天下人都曉得美之所覺得美,那是因為有醜惡的存在。都曉得善之所覺得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以是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構成,長和短相互閃現,高和下相互充分,音與聲相互和諧,前和後相互接隨――這是永久的。是以賢人用有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體例實施教養:聽憑萬物天然鼓起而不為其初創,有所施為,但不加本身的偏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因為不居功,就無所謂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