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良春說完等著賢人的反應,可對方卻隻看看他,裝了一副很獵奇地模樣等他持續說下去。
現在天下雖有四十四藩鎮,但大抵上僅分四類。一為河朔藩鎮,比方魏博、成德、淮西;二為邊陲藩鎮,又分西北和西南兩派;再為東南藩鎮,比方浙東、浙西、淮南、江西;最後另有中原一係,賢人點名指出的宣武便屬中原藩鎮。
---------------------
內侍則回說李佳音仍舊一動不動站著,彷彿很有骨氣。
“查不到會猜嘛。”賢人連聲音語氣都帶著活久了的人精味道。
賢人淡淡地說:“哦,看著輕荏弱弱倒是個逞強的倔性子。”說著又落下一子,揮揮手錶示內侍出去了。
中原藩鎮號稱“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注],樊籬關中,又要停止河朔權勢,還得相同江淮,牽一策動滿身,首要性不言而喻。
但如果立李佳音為儲君,盧湛則會為了護穩李佳音的職位而不再妄動,不說全部中原,起碼宣武將會心向朝廷,而連帶著一些奧妙的連累,某種程度上說,藩鎮和朝廷的乾係會達到一種均衡。
這類感受在當年平叛諸王反叛時達到了頂峰,而李佳音的外公——宣武軍節帥盧湛恰是當時的大功臣。
盧湛當時初為宣武軍節帥,應朝廷調遣率兵平叛諸王謀亂,因履立軍功而心生驕慢,一度差點要效仿河朔等盤據藩鎮,還好念及已經嫁出去的寶貝女兒,終究“絕壁勒馬”,入朝示順服之意,當年即加官進爵,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下成了相公。
藩鎮的題目我已經儘量簡化來講了,不然篇幅太長必定就無趣也冇人看了。如果對藩鎮有興趣的,能夠去看張國剛教員的一些研討質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