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娘子前後生了三個小娘子,不曉得招了老阿姑多少白眼。
等吃完一枚金黃柿子餅,李綺節站起家,拍拍衣裳,回身關上自家院門――要哭的固然哭,要罵的固然罵,要不幸的也請固然不幸,歸正和她冇甚麼乾係。
李昭節和李九冬的生母在李家住了三年,卻連姓名都冇有留下,李綺節記得大家都叫她大女人。
而朱家三個小娘子,因為每天捱打,缺衣少食,個個都養得強盜賊子普通,凶暴奪目,短長得很。
而朱家娘子就坐在她家院子裡繡鞋墊,女兒在外混鬨,扯著嗓子哭叫大半天,她清楚聞聲,也不曉得出來講一句。
李綺節叮囑兩個堂妹莫要吵嚷,給趴在小幾上熟睡的李大伯披了一張薄棉被。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劈裡啪啦,燒得一片紅豔豔,烘得她臉頰直髮燙。
凡是鄉裡誰家小兒偶然間衝撞朱家,朱家娘子就帶著幾個小娘子,如販子惡妻普通,滾地撒潑,嚎喪不止。
兩姐妹一樣著裝,一樣髮式,打扮得如同雙生兒普通,親親熱熱坐在堂屋地下鋪設的簟席上分吃果子。
而那些費事人家,將家中的小娘子典賣出去,等過幾年,找主家說討情,再贖買回家,打發小娘子嫁個鰥夫或是財主,還能再換一筆豐富的彩禮。
她兩世為人,冇學會甚麼涵養啞忍,脾氣反而養得更加嬌縱。
淨過手,再回到灶間,寶鵲已經晾曬完衣裳,正坐在灶膛前的小馬紮上,往裡頭添柴火。
四周的鄰居、路人都暴露不忍,另有熟悉的鄉鄰勸李綺節發發善心,將柿子餅送給朱家幾個小娘子。
“煮了藕湯,還吃甚麼鍋巴飯?還是多喝幾碗肉湯好。”周氏揭開鍋蓋,用勺子攪動沉在鍋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鍋:“米湯我都留著,要給間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飽,當今都是煮米湯給他吃。”
周氏不是刻薄人,對大女人不壞,大女人走了後,她把李昭節和李九冬姐妹倆當作本身的孩子一樣對待。不過她脾氣急,平時說話嗓門大,姐妹倆都有點怕她。
劉婆子想起周氏的忌諱,訕訕道:“哎,朱大娘脾氣是暴躁了些,連她娘朱家娘子的話都不管用嘞!”
李綺節吸了吸鼻子,複又蓋上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