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的汗青悠長,而臍療作為一種中醫的外治法,亦源遠流長, 早在殷商期間,太乙真人就用熏臍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臍法療疾。在春秋戰國的《五十二病方》記錄臍療。藥物敷臍療法是從當代藥熨、敷貼療法的根本上生長而來的,因為其安然有效,簡練易行,故備受曆代醫家的推許。
宋元期間,臍療獲得豐富,常利用於醫治急症,可見其奉路程度和群眾的承認程度,如《承平聖惠方》治卒中,“附子研末置臍 上,再灸之,可活人。”《三因方》治中暑,“蘸熱湯敷臍上”。《萬病回春》醫治小兒泄瀉不止,以“五倍子、陳醋稀熬成膏,貼臍上”。另有《聖濟總錄》中記 有“腹中酷寒,泄瀉久不愈,暖臍膏貼臍,則病已”、“治膀胱積滯,風毒氣脹,小便不通,取蔥津?蛤蜊殼許,入膩粉調如液,封臍內,以裹肚係定,熱手熨,須 臾即通”。《南陽活人書》用蔥白烘熱敷臍治惡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縮、六脈欲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