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午門鐘鼓齊鳴。天子奉兩宮皇太後鑾駕,先至中和殿升座。
殿內設表案和筆硯案。
中和韶樂奏,天子、太後降坐還宮,群臣退出。
關卓凡想,寒冬臘月的,這兩位被扔在戶外空位上吃風,不幸啊。
這番亂世氣象,客歲這個時候,還底子不能設想!
這除夕朝賀,到底如何樣昌大持重,倒要見地一番。
然後,進“慶隆舞”,先來“揚烈”,繼之“喜起”。
王公百官因而行三跪九叩禮。
王公文武先在午門外調集,然後禮部司官指導,入紫禁城,至太和殿前,各就各位。
王公大臣就位,向天子、太後行一叩禮,然後入坐。
殿內宴桌一百零五張,是接引大臣、後扈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王公親貴和1、二品大臣的位子。
鳴讚官喊“排班”,意義是:大夥兒各就各位,籌辦叩首。
禦花圃的欽安殿、天一門、千秋亭、鬥壇;福建宮花圃的妙蓮華室、凝暉堂、廣生樓;乾清宮東廡的賢人前、藥王前;坤寧宮的西案、北案、灶君前、東暖閣佛前;樂壽堂佛前;承乾宮、毓慶宮、壽皇殿、西大高殿等處的曆代帝後禦容前;東六宮東邊的蒼穹寶殿……等等等等。
殿南的園地正中,張立了一個大大的黃色的帳篷,內設反坫――就是土築的台子,上麵擺滿尊、爵之類的貴重器皿。
筵宴在保和殿停止,但從南邊的中和殿開端,就陳“大樂”: 中和殿北簷下襬布,陳丹陛大樂、丹陛清樂;保和殿前簷下,陳中和韶樂、中和清樂。南北照應,鐘樂齊鳴,倒也氣度。
本國使臣的席位在西班之末。
丹陛大樂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轉“拜位”。
寅正――淩晨四點,“祭堂子”的步隊從午門解纜。就是說,關卓凡得天不亮就爬起來,寅正之前到位,同一大班人杵在午門外,然後一向比及天亮。北風凜冽中,穿的再和緩,也是瑟瑟顫栗,有的官員的鼻涕都凍出來了。
這是一個“過渡”,就是說,先在中和殿歇口氣,籌辦籌辦。
欽天監報時,禮部堂官至乾清門,奏請天子禦殿。
“祭堂子”原是滿洲人的“薩滿”之祀,專祭本族神明和先人。太宗稱製後下旨:“凡官員百姓等。設立堂子致祭者,永行製止。”因而,“祭堂子”就被把持成愛新覺羅家屬的專利了。
他長出一口氣:好罷,舊的一年疇昔了,新的一年開端了,中國,也要開端她的新運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