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目瞪口呆[第3頁/共4頁]

關卓凡伸手扶起,說道:“默公說那裡話來?我們實在因禍得福!冇有這兩千顆人頭,此後的鹽務,斷不能順順利遂地辦下來!默公任謗任怨,披荊斬棘,是我們的‘開路前鋒’!我們跟在默公後邊兒,走的可就是坦途了!”

還用說,天然是江蘇巡撫護署啊。

上諭緊跟著下來了:召劉長佑進京陛見。

*

但是……不能永久“護署”下去吧。

台底下呢?

關貝勒看起來滿滿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樣,好吧,固然我們還不能完整放下心來,但這個話題得先放一放了,嗯,拿兩位敬愛的禦姐的話問一問:劉長佑如何辦?

張六之亂安定後,朝廷頓時做了兩項人事變更。

第一項,吳建瀛遷豐台大營左提督。左高於右,就是說,吳建瀛成為豐台大營的第一號人物了。

因為如果是“升級留任”,或者黜到一個級彆較低的位子上,直接在上諭中申明就好,不必惜字如金,一默無言。此中,如果後者,劉長佑進京,就是“陛辭”,不是“陛見”。現在,上諭說的是“陛見”——不是好兆頭!

湘軍起家於湖南,但“湘係”權勢最大的“地頭”,倒是兩江——安徽、江蘇、江西。啟事很簡樸,江蘇是承平天國的大本營,湘軍安定洪楊,最硬的仗都是在江蘇以及江蘇周邊的省分打的。

肩輿抬進二門,關卓凡已在堂前滴水簷下相候。

再者說了,俺對老曾和“湘係”,另有背工呢。

關卓凡掰掰手指頭:兩江三省,俺真正拿住了的,不過半個江蘇;藉著剿撚,安徽勉強插進了一腳,可晃閒逛悠的,到現在還冇真正站穩,更加談不上有甚麼大的作為了;至於江西,正在外邊兒望洋興歎呢。

軍機處行不通,就剩下獨一一個位子了:直隸總督。

曾國藩去兩江就直隸,檯麵上,於公於私,都有極其冠冕堂皇的來由,誰也駁不倒——論資格、論才氣,確切冇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這兩項野生作動,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冇有引發甚麼波瀾,大夥兒的眼睛,都盯著劉長佑屁股底下的阿誰直隸總督呢。

另有,馬新穀是外來戶,趙竹生卻能夠算半隻本地薑,打下江蘇,趙或人有一份紮踏實實的功績,他的江蘇巡撫,也是在本地做上來的,兩人的性子完整不一樣。

呃,是,不過……

不會。

恭王、關卓凡爭權,相互咬牙切齒,但在這件事情上,態度完整分歧。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