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親王,殿內、殿外的很多人,都悄悄的鬆了口氣。
從寢宮到寧壽宮的這段路,慈安的“迎扈大臣”是伯王,慈禧的“迎扈大臣”是睿王,到了寧壽宮,天子和慈安、慈禧兩位皇太後,“三宮”鑾駕合三為一,關卓凡這個“前引大臣”正式上崗,伯王、睿王兩個“迎扈大臣”則轉為“後扈大臣”。
是以,此後,“恭代繕折”就不是甚麼“權宜之計”,而是真正的“軌製”了。
鳴讚官唱禮,殿內殿外,群臣三跪九叩。
關卓凡領旨謝恩以後,文祥開端頒讀第二道上諭――還是軒親王的事兒。
此後的“恭代繕折”,會不會連這個過場也打消掉呢?
哦,現在該叫“輔政軒親王”或“輔政王”了。
天子說,遵循兩宮皇太後的唆使,她在接下來相稱一段時候內,首要的任務是好好學習,每天向上,是以,放在國事上的時候、精力,必然是有限的,是以,“欽派輔政軒親王恭代繕折”,“欽定藍筆批本”。
有人乃至想,此後,今上隻要親政之名,而無親政之實;軒親王雖無“攝政”之名,卻有“攝政”之實了!
“其他儀衛、服禦、儀注,一同和碩親王”倒是有本色性意義的――如上所述,“儀衛”並不首要,但是,“服禦、儀注”,特彆是“儀注”,卻非常首要,因為,這乾係到相互見麵時的禮節安排,孰高孰低?孰尊孰卑?
這道上諭,用的是“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後、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後懿旨”的名義,說的卻不是兩宮皇太後的事情,而是軒親王關卓凡的事情。
如是,此後的“叫起”,特彆是“軍機叫起”,另有需求停止嗎?
震驚歸震驚,實在也不算太不測,輔政王本來就在“恭代繕折”,不過,之前的“恭代繕折”,是因為穆宗“見喜”,慈安皇太後心力交瘁、左支右絀,不得不臨時做此權宜之計,是極特彆景象下的極特彆安排,是臨時的;而此後的“恭代繕折”,倒是耐久的――哪個曉得,今上讀多久的書,才氣夠“聖學精進”乃至“聖學大成”呢?
禮畢,天子頒下第一道上諭,由協辦大學士文祥宣讀。
*
呃……天子另有需求去養心殿嗎?
兩宮皇太後升座以後,“前引大臣”、“後扈大臣”的差使,就算告一段落,關卓凡、伯王、睿王各自歸班。
有兩點需求留意,一個是“禦案已經撤掉”,這意味著此時現在的兩宮皇太後,固然“垂簾”,但並不處斷政務;一個是寶座上方吊掛的那方黃幔,亦即所謂的“簾”,格式上頭,和之前的“簾”,略有差彆――下緣擺佈各截去一角,這意味著,本日之“垂簾”,分歧昔日之“垂簾”――究竟上,“撤簾大典”之前,在法理上,兩宮皇太後就已經“撤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