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乾人等都記得很清楚,乾清宮的殿前露台,一上丹陛,禦道兩側,各設銅鼎爐一對;露台東南角設日晷,西南角設嘉量;露台擺佈兩側,各設銅龜、銅鶴一對——皇極殿這兒,如法炮製,鼎爐、日晷、嘉量、銅龜、銅鶴,一樣很多,連擺放的位置,都是和乾清宮的一模一樣。
“金鼓鐃歌大樂”並不是皇太後的儀仗,而是“法駕鹵簿”的一部分——就是說,是天子的儀仗。
彼時,天子已在皇極門外等待了。
入錫慶門,就是進入了寧壽宮的地頭,右手邊是九龍壁,左手邊是皇極門,皇極門前,陳列鳳輿、儀輿、鳳車、儀車——從這裡開端,就是皇太後本身的儀仗了。
厥後,二十頂五色九鳳傘風中獵獵。
入皇極門,禦道兩旁,陳列吾仗、立瓜、臥瓜……間以五色龍鳳旗。
今兒的天兒,固然半晴半陰的,比不得今上即位大典那天的碧空萬裡,不過,也算過的去了,起碼,冇雪沒雨,風也不算太大。
寧壽門前,陳列黃直柄花傘、紅直柄瑞草傘、青黑直柄九鳳傘。
另有,丹陛之下,擺佈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簷六角銅亭——哎,這不就是乾清宮那兩座俗稱“金亭子”的“江山社稷金殿”麼?
丹陛之上,即皇極殿前露台上,兩頂大大的黃曲柄九鳳傘,一左一右——這是兩宮皇太後的代表。
同治六年,十仲春二十八號,慈安、慈禧皇太後的“撤簾大典”,於紫禁城寧壽宮皇極殿正式停止。
兩宮皇太後是同時自寢宮起駕的,她們兩位,固然一個住東六宮,一個住西六宮,不過,鐘粹宮到寧壽宮的間隔,同長春宮到寧壽宮的間隔,相差並不大,加上抬輿的寺人,略略調劑和節製步速,成果,兩宮鑾駕同時解纜,同時達到,幾近分秒不差。
這是因為,這個“撤簾大典”,不比即位、萬壽、除夕,真正叫“史無前例”,真正叫“空前絕後”——之前冇有,今後應當也不會再有了。
這個花腔,二十四史不載,完整出自軒親王一人之腦洞,但是,冇弊端啊,親貴重臣,翰詹科道,從上到下,冇有一小我對此表示貳言,反而有很多報酬之津津樂道,都說,真乃“嘉話一段”,足以“垂範天下,儀型後代”。
大典的統統儀節,都得算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並且,不會再有第二次了。
對於插手典禮的大多數人來講,另有一樣事情,約莫也是“空前絕後”的——進入內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