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蔽矣。”
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上賢
文王問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
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何如?”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仇敵之機而速乘其利,複疾擊其不料。”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真賢也。”
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謙虛平誌,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明如何?”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文王曰:“善哉。”
明傳
太公曰:“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物盈;冬道藏,萬物尋。盈則藏,藏則複起,莫知所終,莫知所始,賢人配之,覺得六合經紀。故天下治,仁聖藏;天下亂,仁聖昌;至道其然也。賢人之在六合間也,其寶固大矣;因其常而視之,則民安。夫民動而為機,矯捷而得失爭矣。故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為之先唱,天下和之,極反其常。莫進而爭,莫退而讓。守國如此,與六條約光。”
文王曰:“樹斂如何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舉賢而不消,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王即齋七日,北麵再拜而問之。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更甚,乃至危亡者,何也?”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得皋陶兆比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