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曹操為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並廢函穀關。
《大東》為譚人所作,周都鎬,譚為東國,故稱週報酬西人。一說“西人”亦指西周王朝貴族。
“諸位免禮,賜座。”
這些被稱為“西人”的都護府屬吏,麵見劉備時五體投地,口呼“主公。”傳聞,多是域外仆從。被薊王高價販來,安居在各處綠洲。現在已與漢人“大同小異”。故稱“西人”。
劉備曾歎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乃語出《淮南子.齊俗訓》“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之句。
整盤“反客為主”之計。提及來,並不龐大。羌人自發得是受刑。且不過四年期。心想,隻需熬過四年,便可返回老寨。再說,包吃包住,出一把力量,還能賺取不菲的人為,如此美事,何樂而不為。
“同為朝堂效力,王被騙可罷休施為,下官並無貳言。”宋梟躬身答道。
傳統部落的核心凝集力,不過兩點。血脈和信奉。
“卑賤等,拜見薊王。”見劉備除戎裝,著王服。宋梟這便心領神會。
“卑賤遣他去光複各縣,招募義從。當可為王上所用。”宋梟答道。
彆駕蘇奇這便問道:“敢問王上,十萬羌人青壯,拖家帶口,流徙各城。不知官吏,從何而來?”
因而乎,罕見的一幕,很快在隴右上演。
隴右漢人漸少,而羌胡漸多。隻需儘收羌胡之心,隴右遂成薊王都護之地也。
第三人亦起家施禮:“下官拜見薊王。”
乃至於聽聞此事,那些未曾夥同謀反的胡族,皆有些躍躍欲試啊。
《淮南子》成書於前漢。三百年後,“胡人”成“北人”。“越人”變“南人”。足見我大漢相容幷蓄,包含萬種。
劉備答道:“措置羌胡雜處,西域都護府一眾屬吏,駕輕就熟。官吏自當從關外調入。若不敷用,則從各郡招募。”
正如劉備所言“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此乃本性使然。逆天行事,天理不容。若一意孤行,薊王自當替天行道。殺一儆百。
“卑賤敢不從命。”宋梟再拜。
轉而一想。本就是天家之事。薊王如何行事,又豈輪到他去操心。
故而,亦無需知會涼州官吏。然為便於行事,劉備還是相邀涼州刺史宋梟,領刺史府一眾屬吏,趕來大震關相見。
潼關南依秦嶺,北臨大河,東連函穀,西接長安。扼關中衝要,後代有“三秦鎖鑰”、“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佳譽,威名雄甲天下,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