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蔽之。正副中郎將,兼有“使節”性子。
“海水已退,漫衍大小水澤,皆是無人白地。”曹節已事前查問。
副伏羅歸義王,立王庭於白海之濱。
使匈奴中郎將,主護南單於,比二千石,可擁節,有處置二人,有事可新增。主,持節出使、領護或戍衛南匈奴等職責,亦主監察北匈奴動靜。
輪番推舉軌製,也能有效製止一家獨大。漢庭的參與,如同西域都護府,製止小國被大國所並。
一旦高車部落風俗了推舉軌製。必會傳承有序。降落老王歸天後,兵亂四起,各部相互攻伐,聯盟隨即崩潰的風險。
與劉備重築的白檀城,互市多年。隨高車日趨漢化,受三郡烏桓、南匈奴等內遷部族所染,亦逐步適應農牧。現在皆築城而居。再加眾所周知的“北有薊,莫縱韁”。邊郡情勢,逐步穩定。
歸義侯國的建立。標記取高車正式歸入大漢管理體係。
“地盤鹽漬,寸草不生。斷難稻作。”曹節點頭。
“垂白叟此語,正合朕意。”陛下問道:“廢縣可行稻作否?”
劉備必須慎重。
曹節伏地奏曰:“陛下明見。”
可謂一石數鳥。參考西域都護府之於西域城邦。分而化之,對大漢無益。
“老奴竊覺得,薊王心有所慮。”曹節不做坦白。
當然,對封建體質的各種先進性,部落聯盟最直觀的體驗,便是與之打交道的漢人官吏。
“扶餘四加,有民多少?”陛下目光自暴虐非常。
長城以北。前漢時所置,今漢已廢數縣:白檀、平剛、石成、廣成、白狼等,今多有部族定居,廣種苜蓿,習得青儲飼料製備等諸多技藝,變遊牧為半農牧。水草豐茂時,在草場間遷徙遊牧。寒冬枯草季,則入安居點。避暴雪極寒。水洗水暖,享一年安閒,故稱“半遊牧”。隻需不在遊動,遊牧另有何所懼。
“若如此,當有二十二縣。”曹節大驚伏地。
劉備與副伏羅老王商定。前漢時邊郡,悉數複置。立高車十二歸義侯國。類比“使匈奴中郎將”,設“使高車中郎將”。
何況,西林邑二萬餘戶牧人,豢養三十萬匹各式良馬,乾係嚴峻。民情政務,皆需閻柔打理。孔殷間,亦難假彆人之手。
薊王又商定。新任高車歸義王,當從高車十二歸義侯中,由部落聯盟並漢庭,共同推舉。
幽州牧王允與薊王劉備上表,不分前後,抵尚書檯。曹節看過,不敢怠慢,倉猝入宮呈報陛下禦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