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程中大夫。”何太後嘲笑:“先削名冊,再告辛密。如此,既得償所願,遠走高飛,又令朕空口無憑,無所作為。”
“太後所言極是,當緩緩…圖之。”大將軍何進,亦暗鬆一口氣。
長樂宮,長秋殿。
先前,賈詡替薊王討來江東十港,開埠之權。便是要將薊國的統統便當,原樣複製到江東大地。金水小市、十裡函園,諸如這般。並將薊國付出體係,敏捷分散江東大地。
先前,太皇董太後,欲拜執金吾王斌為少府。王斌乃已故王美人長兄,貴子母舅,算是外戚。何如太皇竇太後,先拜王斌為長信少府。太皇董太後,退而求其次,拜曹嵩為永樂少府。
“如何?”何太後自簾內問道。
先帝崩後,萬金堂下銷金窟,被何太後與太皇董太後朋分。西園既改長樂宮,自當大肆改革。位於南宮當中的永樂宮,亦大興土木,不逞多讓。唯太皇竇太後永安離宮,雖改名長信宮,卻動靜全無。
薊人浩繁福利中,另有一項讓洛陽商賈,眼熱不已。
此窖藏銅錢,皆是子錢。俗稱“銅子”。足見高利貸之暴利。
豪商大喜而歸。不出數日,三仟棟九阪懸樓,代價暴漲。
先前孟津大火,鞠城兵亂。城中勳貴死傷無數。四郭百姓,焉能不未雨綢繆。
斯須。大將軍何進,去而複返:“太後腹中麒麟子,乃先帝……嫡子。論高貴,遠非王美人貴子可比。何必多此一舉。”
無需運返國。錢堡便可回爐重鑄成角錢。不知不覺間,大漢正敏捷完成貨幣替代。洛陽販子,兩漢五銖錢漸被四出五銖替代。精彩的薊國防水券鈔,亦敏捷流行。銅重之苦,何必多言。“腰纏萬貫”,非人力可為。一緡錢重十三斤。千錢為一貫,萬貫便是十三萬斤。足需一艘千石商船,方能盛下。
本覺得券鈔,必先興於勳貴。豈料最早鼓起之處,竟是洛陽金市。細思之下,亦有事理。勳貴自無需攜大量銅錢,可用代價更高的馬蹄金、麟趾金、亦或是昆岡美玉來代替。唯有金市商賈,整日與大量銅錢為伴。對銅重之苦,感同身受。因而悉數將庫存銅錢,就近運往九阪塢前堡,兌換成薊國券鈔。單單百取一的兌率,便讓薊王賺了個盆盈缽滿。更何況另有五兌一的暴利。
凡天下錢、糧,皆歸薊王所握。這萬裡江山,還能跑到哪去。
如前所說。券鈔乃是與薊王左券訂價。薊王威望天下,便是為安設隴右五百萬羌氐,費錢如流水,信譽亦未曾減損分毫。薊國今季稻收四千萬石的動靜,已便傳海內。薊王兌現才氣,何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