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奇,見過貴使。”高句麗王子,漢話亦字正腔圓。
究竟上,就大漢而言。立長還是立嫡,並無本色辨彆。自先帝以降,陛下亂而不損。朝政日非,卻能勉強保持。正因四百年吏治體係健全。此中休咎相依:外戚、內宦,再有黨人、宗室裹挾其間。三足鼎立,爭鬥不休。便是我大漢之平常。
“為今之計,當速遣人北上,重金結好扶餘王。若能攀親,自是極好。征召國中青壯,拱衛王都。儘遣精銳,扼守關隘衝要。廣佈標兵,巡查國境。製止薊王……聲東擊西,背後一擊!”主簿然擲地有聲。三韓毀滅便在麵前。薊王趁辰王傾巢而出,行背後一擊。焚城滅國,伏兵半道。百萬之眾,一擊而潰。
“下臣拜見殿下。”孫乾肅容施禮。
換言之,出身捐奴族的大皇子拔奇,素不於高句麗王伯固一心。便是所謂“子不似父”。
竟下如此血本。若非荊軻刺秦,焉能不信。孫乾離席下拜,雙手接過:“殿下拳拳之心,下臣定當帶到。猜想,我主自會令殿下如願。”
獻圖明誌!
“未知也。”孫乾照實作答。
“貴使請隨我來。”說完,那人便縱馬而去。
那人引孫乾、張郃一行,到達闊彆王都的一處穀中離館。
見群臣紛繁擁戴,高句麗王伯固遂傳令:“依計行事。”
立儲之事,當儘早定奪。懸而未決,必埋後患。上至陛下,下到袁紹、劉表,莫不如是。孟德,亦險步老友後塵。
或有人言:既顧忌於拔奇出身,高句麗王因何要娶捐奴貴女。
就周邊局勢而言,強漢為曆代皇朝之最好。北匈奴遠遁,南匈奴歸附。羌人東遷,南蠻出山。待重拾舊國土,自可砥礪前行,一騎絕塵。
“速速跟上。”孫乾言道。
若非天災天災,又何至崩盤。
此次現在。薊國使團,正馬不斷蹄,奔出王城。
主簿孫乾,輕車奔馳。入遼東郡,沿馬訾水(鴨綠江)河穀,取道西安平津出海,奔赴釜山港。
捐奴加正欲開口,卻被拔奇伸手禁止。目視孫乾,高句麗大王子抱拳言道:“母後出身捐奴,故被父王所忌。聞薊王善待藩主,欲舉族來投。不知貴使意下如何?”
真乃天佑我主!
“喏!”張郃率麾下勇猛,護車跟進。軍曲候秩比六百石,位在六百石主簿之下。
再過二千年,中原當是多麼麵孔。
“何人攔路!”副使張郃,橫刀喝問。
“加”,乃高句麗官名;“捐奴”,乃高句麗五宗之一。“捐奴加”,如扶餘“馬加”、“牛加”,實為部落首級,與“渠帥”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