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能通神。古往今來,無往倒黴。薊國雖富庶,卻藏富於民。薊王不過百畝溪穀美田,反正一裡宮殿。財產多少,外加陵寢。滿打滿算,資產亦遠不敷百億大錢。

劉備笑而不答,反目視大夏令劉曄:“子揚且說,今季鹽田,收成如何。”

餘下六璽,乃天子常用,俗稱“天子六璽”。

薊王之強,本日終得親見。

錢從何來?

“端方取其忘我,繩取其直,衡量取其平。”耿雍遂覺悟:“主公欲‘平衡量,正度量,調輕重’乎?”

“如此,今季可發‘鹽鈔’百二十億錢。”

饒是足智多謀賈文和,亦難掩肉疼之色:“悉聽……尊便。”

“薊王威望天下,是福是禍?”少帝忽問。

由此可知。“券鈔”並非“本身”代價多少,而是“商定”代價多少。

“不算官田,當有四億石新穀入倉。”陳逸奏曰:“折千二百億錢。”

“回稟主公,鹽府各牢,百五十萬畝鹽田,以畝產十六石計,可得青鹽二千四百萬石。青鹽一石五百錢,折錢百二十億。”

“然也。”

不等世人貫穿,劉備又問上計令陳逸:“今季稻穀,當收多少?”

薊國紙幣,之以是喚作“券鈔”。正因其兼具“券書”的左券性。換言之:券鈔持有者,與薊王劉備,簽訂券書。兩邊共同商定:此鈔的代價,與等量角錢同。

劉備言道:“寶鈔與券鈔,相輔相成。先前隻對應銅錢。然洛陽樓鈔之事,卻讓孤深受開導。薊國名產,皆可製鈔。”

“天然是福。”太皇竇太後,諄諄善誘:“先帝托孤薊王,纔有陛下即位。”

“(朕)當如何自處?”

安身方能立命。亂世將至,搬家洛陽京畿,猶不穩妥。遷入函園,方稱萬無一失。正如太皇竇太後所言,爭的不是樓,而是命。

百忙當中,專開朝會。參議“券鈔”事件。

“隻需如此如此……”賈詡久居洛陽,掌管金水小市。殖貨諸事,無人能及。唯二位國相,能與之比肩。

饒是二位國相,亦不明以是。

即便是貴爵,負債超越一按刻日,也受獎懲。甚是奪侯除國。足見事大。

洛陽貴胄,何其多也。有孟津大火,阿閣兵亂。此時不避入函園,更待何時。

“然也。”太皇竇太後悄悄點頭。

“傳國玉璽”取材於“和氏璧”。乃奉始天子之命所鐫,為秦今後,曆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其周遭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且)昌”。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