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請。”
換言之。時下高車,並不覬覦長城內的漢人地步。然卻兼併了幾近統統的鮮卑牧場。草原上的殘存部族,漠南悉數併入高車,漠北正被冇鹿回竇統部,快速兼併。東部鮮卑或南下投奔新任大單於劉備。或避入遼東半島,被扶餘兼併。西部鮮卑亂入西域,完整融入都護府治下。隻聞鮮卑人,再無鮮卑國。
鄭泰趨步近前,肅容下拜:“下臣鄭泰,拜見大王。”
胡人重血脈。先前副伏羅氏誕下長公主,便是薊國與高車,血脈相連之標記。今副伏羅側妃又懷身孕,自是加固血脈紐帶之大大利好。難怪老王亦暢懷一笑。
入王帳。鄭泰奉上禮單。
“賢婿號稱麒麟,必定多子多福。”老王笑道:“貴使請。”
遊牧與農耕最大的辨彆,歸根結底,便是對地盤的認知。
話說,近臣不過是照本宣科,嗓子都喊劈了啊。足見禮單之長。
扶餘老王尉仇台,居高低問:“諸加,覺得如何?”
牛加先行出列:“薊國乃宇內第一強國。虎踞北疆,南征北伐,何嘗一敗。三韓七十八國,百萬之眾,一戰而潰。百姓被抄掠一空,都城被付之一炬。薊王先前又表二公孫,退隱遼東、樂浪郡守。便有北上之意。薊國虎狼之師,如何能擋。猜想,高句麗必敗。為自保,當與高句麗趁早劃清邊界,纔好。”
高車,便是典範的遊牧行國。
鄭泰答曰:“我主此來,確有所求。”
高車還是遊牧行國。而此時的扶餘,卻已向農耕竄改。
禮單何止是豐富。特彆青鹽、糧秣、布匹、銅錢。數量之大,瞠目結舌。
“下臣,服從。”鄭泰再拜。
“小女母女可好?”老王再問。
鄭泰答曰:“大王老而彌堅,何必言死。來時,主公命下臣大膽一言:高車需後繼有人。”
“回稟大王,主公統統安好。”鄭泰對曰。
“諸位覺得如何?”老王目視帳內各部首級。
“賢婿可好。”老王白鬚皓首,老而彌堅。
老王親身出帳相迎。一時萬眾諦視。
話說。先帝時,檀石槐同一鮮卑各部。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儘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餘裡,南北七千餘裡,收羅山川水澤鹽池”乃至“種眾日多,田畜射獵不敷給食,檀石槐乃自拘行,見烏侯秦水廣從數百裡,水停不留,此中有魚,不能得之。聞樓人(東夷,樓人是否意為倭人,此處存疑)善網浦,因而東擊俊(倭)人國,得千餘家,徙置秦水上,令捕漁以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