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王再得名號:『三南天王』。
話說,叔侄三人,合肥侯最具英主之姿。且早已元服,心智成熟。何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鞠城兵亂,死傷無數。特彆累及洛陽宗親貴胄。惹天怒人怨,被時竇太後廢黜。稍後衣帶盟眾為求自保,與合肥侯一拍即合。纔有南陽自主之舉。為史侯效仿,引天下三分。
淮南若失,江北不保。
王允居上公之首。總領朝政。親身上表,滿朝文武,自不敢怠慢。董侯專開朝議,參議南征事件。
三分天下,亂戰四起。
奉天子詔命,南下交州。無可指責。劉焉遂命麾下東州兵,厲兵秣馬,水路並進,攻打交州。
乃“箭拔弩張,打草驚蛇”之計也。
眼看大戰一觸即發。
叔侄皆覺得。隻需滅二家,擔當大統。薊王自當昂首稱臣。故想當然,將薊王先行剔除在紛爭以外。成心偶然,頗多驕易。
即便合肥侯退守長江。水軍倒黴,亦無從自保。
薊王兼併四州,諸事龐大。得空他顧。
驃騎將軍張濟亦進言道:“國師所言極是。漢中四周險固,陛下初臨,宜當休兵戈,攝生息。從長計議。”張濟隱晦提及,初來乍到,安身未穩。不成擅動。
益陽港,扼守沅、資、湘,三水,通江達海,位置極佳。逆上酉口津,可扼沅水中流,鎮五溪蠻國。再經靈渠,入合浦水路,直抵南醴港。今南醴水與南廉水,鑿渠互通,南醴港為表裡水路衝要。自此港出海,經本地航道北上,便可直抵中山洲,水衡都尉駐地甬東港。
漢中,新鄭行宮。
目標有二。震懾諸王為其一,嗬阻群雄乃其二。作勢南下,群雄惶恐之餘,唯據險自守,不敢妄動。
治粟都尉部,遂劃歸幕府。由中丞賈詡掌管。效仿水衡都尉,治粟都尉部,品秩齊升一等。都尉朱治,領食真二千石俸。坐鎮益陽港。
自割己肉。乃苦肉計也。
群雄驚怖,可想而知。
400*字紀念。
稍後不久,薊王上表。請將治粟都尉,併入輔漢大幕府。
“漢中四周,皆有險阻。自黃巾逆亂,兵禍連綿。國師立五鬥米,‘置義米肉,縣於義舍’,‘民夷便樂之’,舉家來投。‘漢川之民,戶出十*,財產土沃,天府之國’。”史侯慨歎:“鷸蚌相爭,卻不能得利漁翁。朕,心有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