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隻知,乃彭城相所為。卻不知,君侯為首。”桓典已有定奪:“此番入府,太師不問,君侯不必多言。”言下之意,隻說彭城相王蓋,不言本身亦裹挾此中。

話說。先前,曹孟德苦勸老父,鼎祚艱钜,以和為貴。不料曹嵩口出大言:忠漢之臣,又豈獨王子師一人。

清平亂世,井然有序。國富民強,政通人和。故,容錯率高。朝野高低,無人敢輕言謀反。君臣同朝,亦不會妄言臣民謀逆。

“拜見太師。”二人施禮。

“不成。”桓典決然言道:“有備無患。曹氏父子,不成不防。”

王允悄悄點頭:“然,國事不論父子。”

車入太師府,琉璃暖廊。二人下車,並肩前行。觀兩側琉璃畫壁,掠影浮光。伏完俄然心定。

縱非論樸直不阿,出世入死。捐軀以護漢室全麵。便是勤政愛民,兩袖清風,曹嵩差王允,何止千裡。大言不慚,無君無父。

許劭劈麵,曹孟德還是曹孟德。其人如何,並無異同。為何治世、亂世,各為能臣、梟雄,身份大有分歧。

“若徐州之事,皆出陳公台所謀。明公覺得,利弊多少?”伏完試問。

下車便問:“彭城相(王蓋)之事,君侯知否?”

“太師,明見。”伏完不敢違逆。

心念至此,桓典忽問:“為今之計,該當如何。”

伏完先答:“卑賤覺得,救父之心汲汲也。”言指王蓋,救父心切。

“不如,遷回舊都。”伏完咬牙進諫:“如此,甄都朝野之爭,皆可休矣。”言下之意,隻需朝廷西遷洛陽。不管上公之爭,亦或是兗徐之爭,皆可製止。

伏完答曰:“太史公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彆懷疑,明是非,定躊躇,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霸道之大者也(《春秋》,上能申明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王之道,下能辯白大家間倫理綱常,辯白疑問,明辨是非,斷躊躇不決之困難,懲惡揚善,崇賢鄙肖,存亡國汗青,續斷絕世係,挽救弊政、複興衰廢,此皆是霸道之相稱首要)。’”

“謝太師。”

王允所言。與許劭評曹操:“治世(承平亂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可謂異曲同工。

“乃曹孟德上疏。”桓典伸手相邀。

“喏。”不其侯伏完,並尚書令桓典。涕淚下拜。

此,便是王允,不欲越俎代庖之真諦。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