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儒宗,有感而發:“誅人易,誅心難。”
有理。故薊王欲行,先易後難。先將薊鈔廣輸天下,而後薊吏、薊法,循序漸進。待將薊國之統統便當,放之四海而皆準。薊國《大百科全書》,便是權威公論。
亦如為文籍註釋。各家所注,皆有出入。對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的瞭解,見仁見智。
一脈相承也。
於國而言。先明善惡,再知榮辱。
換言之。《察舉製》,輔車相依,雙軌並行。郡國先舉,朝廷後察。合稱“察舉”。
如薊王所言。再有兩百年,漢風不滅,漢魂永存。
察舉孝廉,為歲舉。即郡國每年皆要向朝廷保舉人才,且有嚴格的人數限定。
當如何破?
或有人言,《科舉製》可乎?
或又有人言。蜀科何故能行?
漢末科考不成通行的大抵證據鏈以下:
太學奇才輩出,名師齊聚。借相容幷蓄開通之風,扶搖直上九萬裡。太學四子,前程不成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