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薊王所謂,先利而後益。

《荀子?榮辱》:“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窺一斑而知全豹。

天下碌碌有為,屍位素餐,“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鼠輩何其多。

或有人言,《科舉製》可乎?

換言之。《察舉製》,輔車相依,雙軌並行。郡國先舉,朝廷後察。合稱“察舉”。

同舉孝廉。

便以《春秋公羊傳》為例。

話說,漢末涿郡七縣,計十萬(102218)戶,六十三萬(633754)口。

鑒於各郡國人丁多寡而名額不異,有失公允。故和帝永元之際,又改以人丁為準,滿二十萬每年舉孝廉一人,滿四十萬每年舉孝廉兩人,以此推之;不滿二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三年舉孝廉一人。

武帝以後,《察舉製》,為入仕正路。按舉期分類,察舉科目,可分為“歲科(常科)”與“特科(天子訂立)”二類。

為防“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亦或是“舉孝廉,濁如泥;舉良將,怯如雞”,舞弊之風騷行。

殺人誅心,乃霸主之道。薊王,王治天下,豈肯濫殺。

六十萬口,年可舉孝廉三人。如此算來,七縣,兩年一輪,尚不敷分。

幸有我薊王。

郡國歲舉孝廉,及至京師,還需依科目並被舉人所學,由公府彆離加以“試課(測驗)”。孝廉為:“諸生試家法(經術),文吏課箋奏(公文)”。

並以儒宗為首,恩師佐之,集國中鴻儒、通儒、碩儒、大儒,共襄盛舉。再有薊王,居高掌控。即便不敢妄稱“前無前人,後無來者”。然於科舉,足可一用。

當如何破?

歲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樸素、渾厚、遜讓、有行)。

有理。故薊王欲行,先易後難。先將薊鈔廣輸天下,而後薊吏、薊法,循序漸進。待將薊國之統統便當,放之四海而皆準。薊國《大百科全書》,便是權威公論。

若為《科舉製》,當如何評判?

如薊王所言。再有兩百年,漢風不滅,漢魂永存。

薊王已給出答案:《薊國大百科全書》。隻需國典修畢,科舉可行。

科考之以是在唐時,能夠順利推行。隻因五胡亂華,漢文明,十不存一。爭鳴百家,滅亡殆儘。“矮子裡拔將軍”,拚集用吧。

且自主書之初,薊王就定下,集百家所長,絕非一概不取。並首當其衝,將神滅無鬼,被後代儒生避恐不及,視作“異書”之王學,歸入此中。足見開通。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