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裡百姓,凡有爭訟,皆請王烈來斷。因王烈平素教養有方,有的走到半途,便放棄爭論,自行和解。有的瞥見王烈廬舍,已心生忸捏,相互相讓而回。可見,王烈德化之深,已遠勝科罰之力。
薊使名喚王烈,字彥方,平原人。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
忽覺有人窺視,劉備下認識昂首,果見有一排鶴立雞群之‘長人’,位列倭女隊中。
甘寧引薊國使節,並倭國使梯秀等人,先行登岸。大舡分波踏浪,安穩溫馨。船內統統用度應有儘有,與精舍無異。故薊使各個精力飽滿,喜氣洋洋。見薊王親迎,忙與邪馬台使梯秀一行,列隊施禮:“拜見主公(王上)。”
王烈答曰:“非也。倭女矮小。多不盈六尺,能有七尺之身,亦稱‘長人’。所謂短小精乾,倭女善勞作,多恭敬。當可為主公所用。”
王烈聽聞,派人看望。還贈與盜賊半匹布。
後有老者,丟劍於道。有一過路行人,等待劍旁。直到傍晚,老夫尋劍而來,失劍複得。詫異之下,問其姓名,並將此事奉告王烈。
互打旗語,並無非常。甘寧擲出鎖鏈,飛身上船。便有軍士引薊國使節一行,自艙內登船麵來見。
砦中,樓船酒壚、樓船客舍、大舡邸舍、大舡湯池、大舡義舍,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所謂三千石大舡,乃指其“淨載荷”。或者叫“有效載荷”。若論“滿載荷”,遠高於三千石。
劉備悄悄點頭:“既是倭女王之意,可暫入長安宮。待驗明正身,再做計算。”
北岸遙對泉州縣,南岸便是東平舒侯國。因時有船民舉家來投,故水砦一向未曾裁撤。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之人,恰是那盜牛人。
“本來如此。”薊王便不再言語。話說,不敷一米四啊……
如多年前轉運北地十萬羌人家小,便將大部分壓艙石丟棄,以人壓艙。此去倭國,為更多裝載,薊國明輪大舡,乃至裁撤了全數的上層修建。
二人果不負眾望。
薊使與薊王,四目相對,把臂而笑。君臣同契,莫逆於心。
如前所說,砦中服從齊備。正適安設這批跨海而來的倭女。
“下臣拜見王上。”副使王烈,引邪馬台國使梯秀上前。
“王上謬讚,下臣忸捏。”他竟然聽懂了。遂取禮單,雙手奉上:“鄙國回禮,請王上過目。”
這便是,基因突變的奇妙。話說。矮人中,不也有山嶺巨人麼。
薊使再拜:“幸不辱命。隨船帶回倭物多少,倭女五萬。沿途風土民情,海島航路,皆記實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