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另有個龐大的缺點,易燃。
其二,可造性強。可建柱、梁、檁、枋等各種構件。又因木架承重,而牆不承重。故有‘牆倒屋不塌’之說。
劉備一愣。跟著覺悟:“發賣遼東,還是發賣大江南北?”劉備是問他,想做州級代理,還是天下總代。
管事笑道:“這便是鹽漬木的好處。經海水漬泡,卵蟲皆死。則不會生蟲。”
商肆竟不在市中。而在街角有一座獨立的三層樓閣。內裡南北貨色,樣樣皆有。乃至連樓桑村的麻墊都有販售。公然是大商家。
劵書建立,要素有三:簽約兩邊的最低身份,須是編戶齊民;必有證人和保人;內容須實在合法、合規合意。
遼東有巨木。以海船拖來,一起泡在海水當中,登陸後,置於陰涼處晾乾,便是所謂的鹽漬木。
這便將采辦鹽漬木的來意,緩緩道來。
登樓瞭望,沿村道結廬而居,好像兩條相伴擺佈的長蛇,蔚為壯觀。
券書,便是左券。古已有之,三皇五帝時即有結繩解契之說。西週中期的銅器銘文是有字可證,是有什物可考的最早的左券。漢時左券生長已相稱完整。有買賣券、假貸券、租賃券、雇傭券、買奴券、婚書、先令券(遺言)等,幾近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舉村建樓,並非劉備一時髦起,而是早有打算。
想著先前看到的田氏商樓,劉備因而將製墊工坊,取名曰:樓桑寢肆。
劉備這便找來老工匠扣問。
見宗人已無田可賣,老族長來尋劉備。可否雇傭些婢女家仆,以充人數。劉備想了想,還是回絕了。齊民和家奴,明顯身份分歧。一個是布衣,一個是仆從。
正要扣問代價,不料管事卻反問道:“樓桑麻墊,可否交由田氏發賣?”
其四,施工快。木料加工快,唐宋後利用修建模數,大大加快了施工速率。同期的歐洲教堂常常花上百年才建成,明嘉靖時重修故宮三大殿,隻花了三年時候。
劉備點頭道:“如此,甚好。”
其一,取材便利。各處山野密林,木料易得。
“如此甚好!”鹽能殺菌的事理,劉備也是曉得的。
萬事皆備,劉備欣然上馬,返回了樓桑村。
“礬石太遠,海水卻也不近。”劉備正想著該如何實現。蘇伯又道:“城中販子處,便有‘鹽漬木’。鹽漬木不但防腐,防裂,還能防火。”
“你識得我?”劉備直身回禮。
對違約者的懲罰,亦有三:商定罰金。債務抵押。依律懲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