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入四方館,當有真才實學。百官皆無貳言。

“擢升管寧為薊西尹,治範陽,秩二千石,銀印青綬。兼領薊王宮庶子。”

薊王又叮嚀道:“藪中六縣,百廢待興。元常當再接再礪,再創佳績。千裡圩田,功得美滿。”

今陰氏北上,退隱薊國。其中啟事,耐人尋味。

劉備笑道:“四尹可占據郡治之政。縣令人選,不急於一時。”

“封陰修為酈城令。秩一千石,‘銅印黑綬’。另賜黃金五百兩,銅錢五萬,蜀錦五十匹。四時朝服及驂馬安車一駕。”左國令士異,又宣詔命。

五人落座。

皆需良才牧守。

“臣,領命。”雖心中篤定,然得聞己名,鐘繇仍不免心潮彭湃。二千石高俸,數年之前,是多麼遙不成及。

“擢升鐘繇為薊東尹,治雍陽,秩二千石,銀印青綬。兼領薊王宮庶子。”

題目又隨之而來。陽鄉、酈城,當授予何人。

“除酈城令郭芝為樓桑令。秩千石,‘銅印黑綬’,兼領薊王宮門大夫。”

“除陽鄉令崔林為南廣陽令。秩千石,‘銅印黑綬’,兼領王宮行人。”

“封國淵為陽鄉令。秩一千石,‘銅印黑綬’。另賜黃金五百兩,銅錢五萬,蜀錦五十匹。四時朝服及驂馬安車一駕。”左國令士異,再宣詔命。

諸如鐘繇、陳群、崔琰、管寧等佐世大才,竟初為一縣之長。

“召新野陰修、樂安國淵,上殿。”左國令士異,道破答案。

同為郡守,各秩二千石,官俸相稱。然樂隱所受宮職,王宮舍人秩千石,低於二千石庶子。故拜在四人以後。如前所說,官秩同,則比宮職。薊都尹婁圭領“王宮中庶子”,雖同為二千石俸,然卻高於“王宮庶子”,故二千石列,婁圭居首。四尹順次就坐,樂隱居末。

國淵退隱,亦是風向標。換言之,鄭學門內十賢,當步師兄後塵。接連退隱薊國。國淵以千石退隱,亦算先聲奪人。後續師弟,或以此為例。當不會過分差異。

北海一龍,三人同殿。皆為千石令。今管寧一飛沖天,得享二千石俸。華歆、邴原二人亦喜同身受。

“年前,新野陰修與宛縣吳循,結伴北上。同入四方館,皆登六層樓。吳循已拜大利令。今有酈城、陽鄉,陰修宜二選其一。”右國相耿雍,起家言道。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