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漏不龐大。與時下漏刻大抵不異。如前所說,白琉璃和細沙粒,順手拈來。製作當不龐大!沙漏勝在照顧便利,且不受地區所限。如時下北方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漏刻自冇法在戶外利用。且不受水壓所限,沙漏比漏刻當更切確。
知劉備為測量航速一籌莫展,左國令士異進言道:何不消“流木法”?
至於“牽星過海”,“拋繩計節”,還都是後話。時下尚無需遠洋飛行。倭國列島與三韓半島,隔海相望。隻需超出對馬海峽,即便趕上颶風、洋流,以倭國列島之狹長,終歸能尋到邪馬台國。
後有唐僧“一行(張遂)”,操縱便宜“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等大型天文觀察儀器及演示儀器,在黃河道域沿南、北同一條線,擇多少測量點,彆離測量每個點的北極星高度,及任兩點間的空中間隔,並由此計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此成果的首要意義,不言而喻。
窺一斑而知全豹。且看,何為東西合璧!西方構造術,亦有大機巧。當然,學問賅博的高檔女祭司,亦功不成冇。
對後代,輿圖測繪,一樣影響深遠。
“玉樹後庭前,瑤草妝鏡邊。客歲花不老,本年代又圓。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長少年。”
一語驚醒夢中人。
據《漢書·藝文誌》載,前漢時,可充作海上導航的星象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瑣事》二十二卷等,計一百三十六卷之多。皆是前人在海上總結出的天文經曆及規律。記錄帆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鑒定,以定航路。
隻需在對馬島立港,作為中繼。薊國明輪海船當可經泉州港、南津港、濟州港、釜山港、對馬港,來往三韓半島及倭國列島。算算光陰,前去邪馬台的船隊,不日便將返回。
“司南”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指南針,後代並無定論。然自從劉備“麒麟降世”,指南針便確已呈現。統統薊國海船,皆設有“針房”,用於安設“司南”。劉備已命蘇伯等人,研製“帆海羅盤”。諸如指南針、白琉璃、等物料齊備,隻需將此中所含物理融會貫穿,帆海羅盤出世,該當不難。
其次,子午線是相稱的半圓,跨度一百八十度(180°),因此地球的形狀,亦不影響其測量(再請重視)。
裴氏製圖六體,精確說瞭然輿圖比例尺、方位和間隔的乾係,對後代輿圖測繪,影響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