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者偶然,聽者成心。劉備心中一動:“速取圖板。”
三韓青強大量流失,國力空虛。而這些渡海遠遊的三韓後輩,客庸港口,耳濡目染,習大漢風儀。另娶妻生子,當為漢民。凡安家立命,必手劄將父母兄弟,儘數勸來安居。宗親四鄰,亦會隨行。不出十載,百萬公眾,流失大半。
“(辰韓)國出鐵,濊(扶餘)、倭、馬韓並從市之。凡諸貿易,皆以鐵為貨。”
“山下無港。”北新城內釜山,並無港口。
書佐答曰:來年一半庸金,當付給渡海青壯,留其傍身。
“風車。”劉備欣然點頭。大利匠城,一艘艘將作大舡上,皆設有此物。技藝早已成熟。
一人可得五千,二人便是一萬。自當多多益善。
樓桑將作館。
這便是高檔文明的魔力。
正在以右國令夏公、將作令蘇伯為首的將作館大匠師的伴隨下,設想鹽田諸構造器。
“岸邊水淡,又當如何。”劉備再問。
答曰:隻需家有青壯登船,便可預付五千薊錢。
薊王親臨。
薊國之“港”,皆是“港城”。先造“一”字形攔水大壩,再造“丁”字形渡水長堤。而後沿長堤,排建“非”字形泊位。“一字長街”便是熱烈的港市。長街背後,並起高樓,邸舍、湯館、客舍、酒壚……不一而足。而後街衢縱橫,不竭向本地延長。再版築夯土,圍以垣牆。中開城門,環抱護城河。吊橋收支,圈港為城。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亙古穩定之真諦也。
“如此,釜山港,但用無妨。”蘇飛笑道。
且營中書佐,還言道:年(庸)金一萬,先付一半。剩下一半,可足月來領。每月得錢五百。總計十月。年年如此。
“此山有港乎?”蘇飛問道。
書佐又答:少則三五載,多則十載。視環境而定。
市中商品,琳琅滿目,目不暇接。
“夏公覺得如何?”劉備問道。
薊人營城,何其快也!
“未知也。”九譯令點頭。
第三人再問:常日可有手劄來往。
蘇伯又彌補道:“海岸分歧河道,並無流水借勢。若建天車,當借風勢。”
聽聞大漢船隊泊岸。三韓百姓喝彩雀躍,或乘牛馬,或步行,三五老友,拖家帶口,盛裝出行,齊奔海灣營地而來。
“司馬言之有理。”九譯令欣然點頭。此言確是在理。